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者:李秋堂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何以为美?心灵也。何以养育?教育也。专美无如众美,何以成之?将爱心献于他人,乐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志愿奉献,乃众乐之行为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道之相通也!”这段发自肺腑的感言,勾勒出一位共和国同龄人退而不休、志在千里的精神图谱——那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交响,是一位军官在和平年代,以文化为枪、以奉献为旗,进行的一场静默而壮阔的“长征”。

小时候哪些经历对您价值观影响最深?

我生于1949年,有兄弟姐妹7人,家庭负担沉重。儿时,我穿的是姐姐旧衣染黑改做的衣裳;脚踩松垮的旧鞋,鞋底常常掉下来,只能找些细铁丝把鞋帮鞋底绑在一起,将就着穿。由于我成绩优异,学校每学期拨给我10元左右的助学金。我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学校,让我得以读书明理。

中学时,学校离我家有15公里,为了省钱,我每一两周就要自带粮食徒步往返。15公里距离,15斤粮食,15岁跋涉在田间小路上……少时求学的艰苦,至今难以忘怀。

另一件让我难忘的事,是1966年我作为优秀学生代表,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检阅。那是我一生忘不了的光荣时刻。那时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基本的认识,初步树立了社会主义价值观。

我从小是听着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的故事长大的,这些红色故事让我热血澎湃,难以忘怀。1969年,国际风云变幻,20岁的我怀揣“沙场建功”的梦想,一看到征兵广告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不久就加入了赫赫有名的空降兵第15军,成为44师汽车连战士。那时,“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深入人心,但对我而言更是骨子里的向往。穿上绿军装,戴上伞兵徽,生命仿佛被赋予了全新的、崇高的意义。“保家卫国”是最朴素的信念,“学典型,当英雄”是青春的理想。

谈谈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

难忘时刻很多。入伍后接受红色教育,我才知道自己所在的竟是英雄部队——前身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第15军,涌现过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等英模!虽然因国防建设需要,仅两个月后我就被选调到河南新乡的空军独立第三团(直升机团),但这支英雄部队的精神洗礼和两个月期间艰苦的队列、跳平台训练,给我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在新部队,我从事运输机检修地勤工作。这个岗位的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对飞机构造、理论、仪电设备了如指掌,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凭着突出的专业成绩,我荣立三等功,并担起教员重任。

当时国家航空技术尚在追赶阶段,资料匮乏。我负责教授苏制米-8直升机仪表,当时面临三大难关:一是资料有限,很多是俄文资料,专业术语多,翻译不准确直接影响维护安全;二是仪表设备是飞机的“眼睛”和“神经”,逻辑关系复杂,得吃透系统原理;三是实操经验的系统化——如何把老技师们的经验总结成标准化的教材。那时候真是没日没夜,查大量资料、请教专家、上机实践、画图、写稿、讨论修改。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弄懂、弄准,为部队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一本可靠的教材。

最终,《米-8型直升机仪表教材》成功编写并推广使用,听说填补了该机型专业教材的空白,那份成就感,真不亚于完成一次重大飞行任务。

从军官到社区校长,您如何适应这个全新“战场”?

转变确实不小。首先,我在部队就有教学经验。1979年,我被调回武汉军区空军教导队任教,直至2000年退休。其次,我与大学有缘——1972年至1976年两次进入空军西安工程学院学习,1984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中外历史和文学。退休后照顾父母、带孙辈,也在湖北省老年大学学习书画诗词。2014年父母离世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文化志愿活动。作为省老年大学书画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我在东亭社区志愿活动中结识了分校校长、社区书记王学丽。她为助力武汉创建文明城市,决心创办社区教育学校,并认为“办好学校需有好校长”,于是找到了我。说实话,我犹豫过。军人习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社区工作面对的则是形形色色的居民、千头万绪的事务,带领老年人学习活动绝非喊声“一二一”就能成。但王书记鼓励我,相信以军人作风能办好学校。我鼓起勇气接下重任,开始摸索社区教学规律、研究中老年学员特点,向兄弟学校取经,逐步将学校打造成“示范学校”。

办学本质是志愿服务,事务繁杂,加班是常态。除分校工作,我还担任湖北省老年大学学生会会长、志愿大队长,参与诗词书法活动,总是行色匆匆。老伴没少抱怨:“退休了,倒比上班还忙!”抱怨归抱怨,她默默支持着我。孩子们理解却也心疼,担心我的身体。我对他们说,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讲奉献。年纪大了,不能坐等时光流逝,要活得有价值、有尊严。

一路走来,水果湖街分校克服了“招生难”“师资缺”等重重困难,学员发展到两千多人,学校获得了“武昌区最美社区学校”等荣誉称号,所在东亭社区也被评为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湖北省“中华诗教示范基地”……目睹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看到老人们在此找到快乐和归属感,我内心充满欣慰与满足。

我们了解到您长期坚持捐资助学,请展开谈谈。

捐资助学,不是我一个人在行动。比如说,2023年6月21日,“武汉军休·公益助学基金”正式启动,武汉市军休八中心党委积极响应,向各党支部发出了自愿捐款倡议,很多人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至于我个人,没什么好谈的,因为这是一个公民、特别是人民军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当下,脱贫攻坚虽然早已取得了胜利,但巩固成果还需要全社会继续努力。我出身人民军队,对革命老区有深厚感情。革命老区有些农村的孩子家境仍比较困难,但艰苦的环境往往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他们常常成绩好、有骨气、懂感恩。他们年轻有朝气,是祖国的未来。这样看来,我的捐款实在不算什么。党给了我很好的晚年生活,我能做的,就是用这点经济上的捐助帮帮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您的作品中刚毅与柔情并存,这种独特气质如何形成?

我想,这源于我的双重经历。军旅生涯锻造了铁血刚毅,刻下了忠诚、纪律、勇敢与奉献的烙印,融入了骨髓。正如我在诗中写的:“中华血性男儿/时刻准备为祖国安危而战”——这种使命感是军人的底色。同时,对人民的深情又赋予作品柔韧的温度,如我在一篇赋里写下的感慨:“江头江尾,同饮一江清水。”退休后投身社区教育和志愿服务,让我更深切地体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感受人间烟火的温暖。创作,尤其是写诗,就是想将军人的忠诚热血,与对这片土地、对人民深沉的爱,用更优美持久的方式表达。钢枪守护家园,诗歌滋养心灵。两者看似不同,内核都是奉献与服务。笔锋可如剑般锐利,直抒时代精神;诗韵又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这就是我追求的表达。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您如何总结这“共同成长”的一生?对未来有何寄望

我这一生,沐浴党恩,无比幸运。从田间到军营,再到学校,是祖国培养了我。我们这代人亲历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继续在社区、在文化的田野耕耘。看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在我们的帮扶下掌握技能、自立自强;看到社区在文化滋养中更加和谐;看到孩子们在思政课上眼中有光……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正如我在一次捐赠仪式上所说:“愿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愿我们共享幸福生活。”这不仅是对下一代的祝福,更是我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期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文化薪火,让每个人都能在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只要还有一分热,我就会发一分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秋堂 1949年7月出生,原籍河南滑县,现居武汉。中共党员,武汉市军休八中心军休干部。湖北省老年大学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水果湖街分校执行校长。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武汉书法家协会会员。今古传奇武汉工作站站长、今古传奇武汉书画院院长。曾荣获“武汉市文明市民”“武汉市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