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海鲜,就要亲自下海

作者:张法民  

要吃海鲜,就要亲自下海

近日,笔者看到了这样一篇短文,标题是:“非我即死的病人”。全文如下:

那是2001年,我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刚做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总(住院总医师)不长的时间,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和制度,每天晚上7~8点钟,都要有资深的教授带总住院医师查房,查看包括急诊室的每一个病情重或者不稳定的病人,当我们到急诊室的时候,发现一位17岁昏迷的女患者,咨询的教授做完检查后指示:患者双侧瞳孔放大,没有手术指征(暂不具备治疗)。但患者家属强烈要求住院治疗,如果不出院,就有可能引起医患纠纷,于是教授就指示我想办法安排住院。

那时,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床位很少,各个临床组都不愿意收急诊病人,科里规定轮流收。我便联系了ⅠC∪后住院。记得当时lCU还在老楼(现在的3号楼),住院后我仔细地检查病人和询问病史,患者上海浦东人,是坐母亲开的三轮车,在转弯时,由于速度快,被从车上甩掉的。从表面上看,患者一点伤都没有,像熟睡一样,但瞳孔放大,GCS评分5分,CT右额颞硬膜下出现80毫升左右,中线移位明显,脑组织未见明显挫裂伤。按照咨询情况,用一些支持的补液就可以了。但内心觉得可惜,我向患者家属说明了病情,并让家属准备后事。患者的母亲、姐姐和姐夫,他们一起跪在面前,我不知所措,叫她们起来,她母亲抓住我的工作服不放,现在我仍记得她母亲说的话:“张医生,求求你给,给我女儿开一刀吧,不开刀肯定是死,如果要开刀,说不定还有点希望,不管死活,求求您了!”患者的姐姐和姐夫,也都跪在那里,我怎么就拉不起来。于是我又仔细看了片子,认为只是出血,脑挫伤和脑干结构损伤不明显,患者这么年轻,不手术,必然是死,患者家属说的没错,但上级医师看过了,并也指示过了。我们华山医院有句名言:一切听上级的,如果你认为上级的错误,参考第一条,不然,后果自负。现在,我仍能看到(心里窝火)拒绝手术对母亲那绝望的眼神,患者的姐姐和姐夫真是非常好的两个人,一直跪求着。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了,决定努力一下,向她们解释,如果用甘露醇一侧瞳孔能缩小,我就手术。

甘露醇用后半个小时,患者左侧瞳孔缩小,为降低我的风险,我将过程写在病历中,决定手术,该手术并不难,打开颅骨,切开硬膜,将血肿清除,找到出血点,止住血。脑子塌陷明显,颅内压不高,我感觉患者有醒的可能,为不影响患者外观,将额部部分颅骨复位,手术后患者双侧瞳孔缩小。

第二天科室交班时,我如实地汇报了治疗经过,立即受到科室的严重批评,为了练刀,给没有手术指征的病人手术,我反复㵷解,没有人同意我的辩解,越辩越被批评。这么简单的手术,能练什么?以后,每天该患者作为危重病人交班,我被提到反复批评,并被取消决定手术的资格。对于华山神经外科研究生来讲,这是非常严重的,基本不能留校了。患者最好的结果也是植物人。我每天都去看望病人两三遍,希望她尽早醒来,证明我是对的,两三周过去了,她母亲每天都来找我,向我汇报她女儿的情况,哪怕是一点点好转,她都告诉我,我去检查病房时,她常常不在病房,我有时认为她已经疯了。

手术50多天后,我已经完全失去了希望,她母亲找到我说:“张医生,我告诉你,我女儿醒了。”我马上问她的管床医师,该病人醒了吗?我的同事说,不要听她妈妈的话,她妈妈是疯了,我也没当回事。三天后,交班时,我同事悄悄地告诉我,患者真的是醒了。我泪流满面,当我去看病人的时候,患者已经能与我交流了。

此后,每逢节日,她母亲都会送些家里的土特产给我,说是我救了她女儿的命。

上述文章中的主人公“张医生”,就是现在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脑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法永。

张法永是江苏省邳州市八路镇人,1985年,考入南京医学院。1994年,考入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攻读研究生(硕士)。1997年,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1998年,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外科(攻读博士)。2000年,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总医师)。2001年,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血管组主治医师。2002年10月,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神经科学系(博士后),从事血管性神经损害的研究。2005年,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脑外科)肿瘤组主治医师。2010年,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张法永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多年,拥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他已掌握了神经外科疾病的常规及急诊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各种疑难杂症);掌握显微神经外科、腔内神经外科等先进神经外科技术,以主刀和第一助手的身份参加神经外科手术8500多例,参加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神经外科手术1000多例,其中有1800多例为大手术。

张法永在医学研究上,擅长脑、脊髓肿瘤、㬵质瘤、脑膜瘤、垂体瘤、脑血管疾病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和脑脊髓血畸形的外伤治疗。特别是在颅咽管瘤治疗这一国际治疗难题方面,积累了特殊的手术技巧,肿瘤全切率超过90%,达到国际顶尖神经外科医师水平。特别是在颅底肿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从事神经细胞移植、脑缺血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脑片电生理研究,掌握了多种先进的研究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知识,能独立从事神经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神经外科手术步骤点评》《神经外科新技术》《癫痫外科学》《神经外科学》等论著。他创造的脑缺血预处理动物模型,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吃海鲜,就要亲自下海。”从此文开头的那篇短文,可以看出,张法永如果没有2001年的那次临床实践,也就不可能有赴美国深造的机会;也就不可能有如今在医学上取得的成就!

(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1条)

  • 万宁的头像
    万宁 2025-08-20 18:17

    要吃栗子,需要栽栗子树。亲自栽。

  • 陈景胜的头像
    陈景胜 2025-08-20 18:13

    大爱无疆!欣赏点赞!

  • 顾遵亚的头像
    顾遵亚 2025-08-19 22:39

    张法永教授的对象曾和我在一科室工作,多次接触,他平易近人,对工作真正做到精益求精,为病人所想,如文中病人家属的肯求,他作为一名从农村走来的农民后代,一心为民所想,想办法,永往直前,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经过反复地分析、考查、论证给病人做了手术,挽回了一条生命。这种精神实在是可敬、可佳,现在社会上就需要这样的医生,为民造福!

  • 张法民的头像
    张法民 2025-08-19 19:02

    文章中的主人公张法永教授和我是叔兄弟,从小他就聪明好学,步入高等学府后,更是认真学习,参加工作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特别是在神经外科(脑外科)的诊疗上有个人的独特之处,受到社会的好评!

  • 军旗飘飘的头像
    军旗飘飘 2025-08-19 18:57

    医者仁心,大爱无彊,医术精堪,救死扶伤,张法永教授的高尚德德和医者风范值得赞扬,为法民有这样叔兄弟高兴,张法永教授是邳州的骄傲,愿邳州精英常回家看看

  • 张法民的头像
    张法民 2025-08-19 18:22

    文章中的主人公张法永教授是我的叔兄弟,从小就聪明好学,自1985年1

  • 张法民的头像
    张法民 2025-08-19 18:21

    文章中的主人公张法永教授是我的叔兄弟,从小就聪明好学,自1985年”

  • 自信人生的头像
    自信人生 2025-08-19 17:52

    一个研究生尚未毕业,差不多是实习阶段的医生,能够把死马当成活马医,让一位濒临死亡的妙龄少女起死回生,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担当啊!知道法永上学时特别聪明,智力超群,却不知道他从医的第一步竟然经历如此旷世奇迹。
    我所知道的,法永不仅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医疗技术上乘,而且待人热情,尊敬师长,医德高尚。大约20年来,我给他介绍了几十位危重病人,每次都不厌其烦,精心医治。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都对法永赞不绝口。
    八路中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培养的张法永(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和陈国涵(现在是上海东方医院胸外科博士),为母校争了光,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 张法民的头像
    张法民 2025-08-19 17:36

    谢谢编辑老师选稿用稿,谢谢诸位领导、老师和文友的关注与鼓励!

  • 玲一听岁月的头像
    玲一听岁月 2025-08-19 17:36

    致敬!
    家乡人的骄傲!仁德医术救苍生!

  • 刘波涛的头像
    刘波涛 2025-08-19 17:13

    向白衣天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