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千秋:中国大运河传》是一部旨在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大运河辉煌历史、独特风貌及深远影响的通俗性著作。该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场景再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利用地图、图表、照片等多种方式,展示大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全方位展现大运河的独特风貌。
该书以大运河为轴线,将水利工程的磅礴伟力、王朝兴衰的风云际会、南北文化的交融共生熔铸为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长卷,在历史纵深与当代视野的交织中,揭示了这条“流动的文化”如何塑造中国、影响世界。此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运河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关于文明、关于未来的启示录。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可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借鉴,为文化旅游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指南,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介绍
全书总计35万字,共七章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流淌千年的国家命脉”。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开凿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与无穷的创造力。它始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在数千年中不断予以完善、发展,逐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世界性水利工程。一部中国运河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史,这种不断延续,渗透于运河沿线民众血脉之中的精神,既影响了中国大运河、影响了运河区域社会,也铸就了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与不朽精神,代代流传,永无止息。本章详细阐述大运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到隋唐时期的形成,再到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繁荣与发展,以及近现代的保护与复兴历程。通过这一时间线的梳理,让读者了解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独特地位。
“第二章:运河工程里的科技智慧”。大运河从开凿、维护到使用,每一步都离不开水工科技这个坚实后盾。完善的水利体系和宏大的水利工程,是运河水工科技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历代治河官员与水利专家们,面对不同的水源和地形地质条件,如同心灵手巧的工匠,因地制宜、巧妙构思设计,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水平高超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一系列水利难题,成功构建起贯通南北、连通全国的交通网络。本章主要介绍大运河在水工科技方面所体现的制度文化和技术创新,展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第三章:跨越千年的漕运往事”。运河泱泱,悠悠千载,万千船只在这里往来不绝。中国大运河连通南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漕者,水转谷也。” 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专门物资的专门运输体系,粮食则是漕运调配的主要物资。漕粮运输关系国家命脉,对维持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巨大的意义。“漕运是经济,也是政治。漕运是历史,也是传说。漕运是制度,也是生活。漕运是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智慧和故事。本章以朝代和人物为线索,探讨历代漕运制度的沿革与变迁,展现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调节南北资源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大运河漂来的城市”。中国古代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隋唐以前,中央政权依赖关东与关中平原两大经济区,形成了以长安与洛阳为中心的城市格局。隋唐大运河开凿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建立起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体系。元明清时期,南北贯通的大运河解决了南北之间人口与农业生产地域不协调的矛盾,沿线城市也因之发展起来。咸丰五年黄河北徙后,尤其是鸦片战战后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的工具出现,代替了运河成为新的运输途径,沿岸依河而兴的诸多城市亦随之衰落。本章主要论述运河变迁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探讨运河沿线城镇从古至今的兴衰沉浮。
“第五章:运河流经百业兴”。大运河开挖既方便了农田灌溉,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和农产品的流通,但大运河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给农民造成了沉重负担。隋唐至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地区都是手工业发展最快的区域。这些手工业有些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古代中国人“轻商”的观念,带来了实用主义的商业文化。各地商帮在运河沿线的商业活动,内容繁复,多姿多色,从而营造出丰富璀璨的地域文化景观,构筑成大运河文化的绚丽篇章。本章主要以人物故事为线索,深入探讨大运河对沿线地区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活在运河岸边的人们”。作为流动的、鲜活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它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流淌千年,滋养沿岸百姓,孕育了沿途独特的文化、商贸、建筑、饮食、民俗风情,成为维系人民情感和乡愁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纽带、文化符号,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运河构成沿线民众社会性存在的场景,不断地出现在日常的劳动、交往、消费、娱乐和礼仪之中,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本章主要探讨大运河对沿岸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解码大运河背后赓续的文化血脉。
“第七章:大运河上的外国人”。作为古代中国的交通大动脉,大运河不仅直接活跃了中国区域间的物流与人际交往,同时也影响到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外交往来。古代海外诸国来中国大多走水路,大运河成为古代东方世界主要国际交通路线的组成部分,大运河最东端从明州港(宁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串连海外诸国,最西端则从洛阳西出以衔接横贯亚洲内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大运河成为陆海丝绸之路的连接线,也成为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经纽带。本章主要大运河上的外国人为线索,讲述大运河在中外交流中所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作者介绍:
胡梦飞,男,1985年11月生,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现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社会科学院临清运河研究院副院长、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运河年鉴》副主编,入选聊城大学“光岳新秀”人才计划和聊城市第四批羡林学者青年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运河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3项,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聊城市委宣传部城校融合文旅项目、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项目、聊城大学人文社科类平台支持专项课题、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等厅市级课题10余项,出版《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山东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历史教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中国道教》《中国宗教》《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与旅游优秀成果奖2项,聊城大学及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评论列表(1条)
胡教授近年来佳作不断,已出版学术专著十多部,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