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这块阵地已不再纯净,也充斥着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一味地追求吃喝享乐,奢靡之风,甚嚣尘上。躺平,摆烂,比吃穿,比享受。
现有一例:一个初二年级的孩子1000多块钱买了一双鞋,只要想穿的就要拿出十块钱来,而拿十块钱试穿这双鞋的孩子们层出不穷。一双鞋子十块钱穿一下,只许穿一分钟左右,都趋之若鹜,而个别学生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这双鞋变成了交易的资本,成了赚钱的工具,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
卢梭曾言:“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部分青少年正在物质攀比的漩涡中,异化为“穷人”的贵族”——他们或许没有优渥的家境,却染上了骄奢的习气;他们尚未习得责任与担当,却将虚荣奉为神明。这种看似矛盾的存在,恰是家庭教育失位、社会风气跑偏在下一代身上的投射。
“穷人家的贵族”的滋生,首先源于家庭教育的认知错位。许多家长将“再苦不能苦孩子”曲解为物质上的无条件满足,以为用名牌包裹孩子就是爱的证明。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近六成工薪家庭子女的月均消费超过父母,其中鞋类支出占比高达35%。这种“踮脚式养育”本质上是家长将自身的焦虑与虚荣转嫁到孩子身上:用名牌鞋证明“我对孩子不差”,用物质满足掩盖教育能力的匮乏。结果却是,孩子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中,既未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也未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坐标系,反而将“穿得贵、用得好”等同于人生的优越感。
社会风气的推波助澜,更让这种虚荣心理有了蔓延的温床。消费主义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不断输出“精致生活”的模板:网红们晒出的限量款球鞋、轻奢配饰,被简化为“成功”的符号;商家刻意营造的“仪式感”营销,让青少年误以为“花钱买体验”是理所当然。正如上面所举例子“球鞋租赁链”:一双千元鞋,轮流由不同学生“付费体验”,租金从十块涨到二十块,甚至引发小团体冲突。这种将物品异化为“社交货币”的行为,折射出消费主义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侵蚀——他们不再关注鞋子的实用价值,而是沉迷于“拥有即炫耀”的短暂快感。当“比吃穿”取代“比学问”,当“摆烂”消解“奋斗”,整个社会的精神根基都在悄然松动。
真正的贵族精神,从来与物质奢华无关。傅雷在家书中告诫傅聪:“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ility(谦虚),其次是strict(严谨),然后是perseverance(坚持)。”这恰是对“贵族”二字的最好注解:它是精神上的丰盈,而非物质上的堆砌;是对他人的尊重,而非对弱小的傲慢;是对责任的担当,而非对享乐的沉迷。矫正“穷人家的贵族”现象,需要家庭重新定义“爱”的内涵——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需要学校重建评价体系,用“品格之星”“公益达人”替代“消费榜单”;更需要社会剥离消费主义的滤镜,让青少年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从不写在鞋标上,而刻在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担起的责里。
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当我们不再用物质衡量成长,当青少年懂得“精神的富足远胜皮囊的光鲜”,“穷人家的贵族”便会失去滋生的土壤。毕竟,能支撑人走过漫长人生的,从来不是一双限量款球鞋,而是心中的热爱、肩上的责任,以及面对困境时的那份从容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