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之滨,沂河侧畔,一片沃土承载着六千年文明薪火。这里曾是夏禹封赐奚仲的邳国故地,也是汉画像石上凝固的歌舞升平。当历史的尘埃佛去,古邳国的血脉在今邳州大地上奔涌不息,汉文化的基因正绽放出时代光华。
一、根脉永续:古邳国的文明基因
邳州历史的源头可溯至华夏文明的曙光期。夏启封车正官奚仲为侯,在沂泗交汇处建立邳国,始开邳地文明先河。甲骨文中“丕”旁加“邑”的“邳”字,昭示看城邦的建立。这片土地见证了商周更替的烽烟,经历了徐偃王败走武原的苍凉,更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中淬炼出独特的文化品格。邳国存续长达1600余年,对中原东部开发贡献卓著。
地理赋予邳州文化交融的先天优势。地处苏鲁要冲,沂泗二水滋养出“宜稼宜穑”丰绕物产,更孕育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汉时下邳国辖十七城,成为区域文化中心;三国时期,曹操以此为战略要地,吕布殒命白门楼的传奇在此上演。南北文化在此碰撞,农耕文明与漕运经济在此交融,为汉文化之花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二、石上史诗:两汉遗存的璀璨绽放
穿越两千年时光,白山村的堌子墓汉画像石依然闪耀着艺术光芒。1981年发掘的两座东汉墓葬中,八幅画像石构筑了汉代社会的全景图卷:前室北壁的纺织图中,织妇端坐斜置机框后,伸手作穿梭状;调纱者立于纺车旁,车下纱团待用——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汉代纺织场景实录,其工艺细节令后世惊叹。与之呼应的舞乐图里,鼓瑟乐工指间流淌悲凉音律,长袖舞者帛带翩跹,生动诠释了“竽瑟狂会,填鸣鼓些”的楚辞意境。
文字镌刻的历史同样震撼人心。燕子埠出土的东汉永寿元年墓志铭,以241字隶书记录了墓主“讳纡,字季高”的生平。他官至徐州从事的生平。其书法“蚕头燕尾”间尽显汉隶神韵,铭文中“讳纡字季”的记载与“丙申入葬”的丧仪细节,成为研究汉代官僚制度与归葬习俗的关键物证。2023年该碑入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彰显其跨越时空的文化价值。
这些遗存构成邳州汉文化的“双重奏”:画像石以图像叙事展现俗世生活,碑刻文字以墨韵铭刻精神信仰。当纺织女的梭子与书吏的刻刀在时空中交响,汉代邳州人的生活温度与艺术高度跃然眼前。
三、古今共荣:文化传承的邳州路径
地名是活着的历史坐标。2022年,邳州七个地名入选徐州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土山”见证关公屯兵之约,“八义集”烙印着曹氏家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治市理念,“授贤”则永志黄石公授书张良的智慧传承。这些穿越千年的地名,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文化密码,指引后人解码文明基因。
非遗传承赋予古老技艺新生命。授贤村的纸塑狮子头承袭汉画像石中的傩戏面具神韵,农民剪纸的线条流动着画像石的构图智慧。每年社火表演中,龙凤灯饰点亮夜空——那源自夏商部落的龙凤图腾,在当代工匠手中化作立体鲜活的图腾,在当代工匠手中化作立体鲜活的图腾艺术。文化血脉在创新中延续:将汉画像石元素融入现代文创,用数字技术复原纺织场景,让沉睡的文物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载体。
“下邳城陷”的转折:清康熙七年大地震,引发河决,千年古城沉入水底,成“旧城湖”。然文脉不断:2021年考古发现东魏晋两期城址,大城轮廊仍清晰可辨。地理变迁虽使古下邳今属睢宁,但邳州之名永续,文脉同源。
四、双创之路:汉文化之花的当代表达
让汉文化融入城市肌理,邳州正探索“双创”实践新径。博物馆汉画像石长廊成为文化客厅,永寿元年墓志铭的展柜前,参观者透过玻璃与汉代书吏对话。戴庄镇徐偃王败走地建起文化公园,九里莲花山下的棠棣埠村,古井与指挥所遗址串连成研学路线。在良壁村唐宋庙宇群中,“社火”巡游再现汉画石上的乐舞场景。在新山河村艾山西麓刘墉公塑像邳州刘氏五世凤昌两祖林地,建造汉高祖刘帮公,汉文帝刘恒公,汉景帝刘启公,汉武帝打刘彻公,汉宣帝刘询公,楚孝王刘嚣公碑林和汉文化元素的配套设施,弘扬两汉文化,古今艺术在此刻共鸣。深挖邳州文脉富矿,仍需多维发力:学术深耕:依托白山汉墓纺织图,建立古代彷织技艺研究基地;数字重生:运用AR技术复原下邳古城三维模型,再现韩信治楚的治所盛景;文旅融合:设计“寻迹奚仲”研学路线,串联黄石公庙、授贤渡口等遗迹;传承两汉文化和艾山刘墉文化研学基地。
古城湖畔,曾见证白门楼风云;旧州治所,仍回响着织机札札声。当永寿元年的隶书在数字展厅流光溢彩,当八义集的古训化为市民公约,古邳国的文明基因便在新时代完成创造性转化。邳州大地上汉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静默陈列,而是流动的活水——它从诗经.常武的史诗中涌来,漫润着画像石上的生活图景,终将汇入文化自信的浩荡长河。
这朵穿越四千年的汉文化之花,正带着奚仲造车的创新基因,在古今交融的技头绽放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