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惩戒了吗”说开去——当“护犊子”成了教育的毒药

 作者:高波

从“你惩戒了吗”说开去——当“护犊子”成了教育的毒药

派出所民警面对涉事孩子家长时那句冰冷的质问——“这之前,你惩戒了吗”,像一记重锤,砸在无数混沌的家庭教育现场。

总有家长把“不让孩子吃亏”奉为圣典和法宝,教孩子“人骂我必骂之,人打我必打之”,将睚眦必报当作生存智慧,却对“温良恭俭让”嗤之以鼻。这种看似护崽的“启蒙”,实则是给孩子埋下的定时炸弹,而亲手点燃引线的,正是那些自诩“爱孩子”的家长。

传统教育里,“养不教,父之过”是刻在骨子里的信条。古人教孩子,先教“规矩”:与人争执,先思己过;受人欺辱,可避可诉,唯独不可“以暴制暴”。

因为他们懂,教育的底色是“修德”,不是“争利”。

可如今,有些家长却把“不吃亏”扭曲成了教育纲领,仿佛孩子的人生使命就是打赢每一场鸡毛蒜皮的架。他们教孩子挥舞拳头,却从不教孩子辨别是非;教孩子记恨报复,却从不教孩子宽容谅解。这样教出的孩子,看似“强势”,实则是缺乏灵魂的斗兽。

他们学不会反思,遇事先怨天尤人;学不会担当,犯错后只会找替罪羊。当这样的孩子走进校园,老师试图用“明事理、辨对错”的方式引导,得到的往往是家长的撒泼打滚:“我家孩子没错!都是别人的错!老师偏心!”

这些家长或许忘了,教育从来不是“单向护短”,而是“双向修正”。老师分析前因后果,不是为了“偏袒谁”,而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何为对、何为错”;批评惩戒,不是为了“羞辱谁”,而是为了让孩子懂得“边界何在、责任何存”。可当家长用“你敢批评我家孩子,我就闹到你不得安宁”的姿态横加干涉,教育的天平就彻底失衡。

孩子在家长的庇护下,就会把“认错”当成耻辱,把“反思”当成懦弱,把“规则”当成束缚。久而久之,小错酿成大错,口角演变成斗殴,直到警察找上门,家长才在那句“你惩戒了吗”的质问中,露出茫然无措的底色——他们从未想过,自己所谓的“保护”,不过是纵容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无所忌惮地走下去。

惩戒,从来不是教育的目的,却是教育的底线。它不是简单的打骂,而是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会敬畏:敬畏规则,所以知道什么事“不能做”;敬畏责任,所以明白做错事“要承担”。当家长放弃了这份底线,任由孩子在“唯我独尊”的泥潭里沉沦,看似“赢了眼前的亏”,实则输掉了孩子的一生。

那些教孩子“骂过去”“打回去”的家长,终会发现:孩子可能打赢一次架,却打不赢人生的风浪;可能争到一时的便宜,却争不到长久的尊重。

家庭教育的考场里,没有“护犊子”的满分答案。家长的身份,从来不是孩子的“挡箭牌”,而是孩子的“引路人”。当我们再听到“你惩戒了吗”的质问时,与其恼羞成怒,不如扪心自问:我们教给孩子的,是安身立命的德行,还是自取灭亡的戾气?是直面错误的勇气,还是逃避责任的蛮横?

别让“不让孩子吃亏”的短视,毁掉孩子的长远;别让“护犊子”的溺爱,变成刺穿孩子未来的利刃。

教育的真相从来残酷:你今天舍不得惩戒孩子的小错,明天社会就会用更痛的方式替你惩戒。

而那时,再问“你惩戒了吗”,早已回天乏术。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