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家大院,追寻邳睢地区的抗战印记

在土山镇明清小街中部,有一处前后两进的院子,这里是中共邳睢县委办公旧址。曾经全国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权之一在这里建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曾是碾庄圩战斗的后方补给站。青砖黛瓦间见证烽火岁月,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一起走进中共邳睢县委办公旧址,探寻革命先辈抗战的故事。

革命摇篮

邳睢县委的历史渊源与建立

走进王家大院,追寻邳睢地区的抗战印记

这座清末民初时期的大院,共两进院落房屋21间,建筑总面积623平方米。在旧址的第四展厅——邳睢地区抗日革命斗争展示区,房舍内布满红色印记,一张张英气勃发的人物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红色革命文物,无不承载着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和火热的激情。

土山镇文化站副站长陈德斌介绍:“因为抗战需要,1938年12月份,在我们土山王家大院这个地方成立了邳睢县委。”

1938年冬,日军为打通徐州至连云港的陇海铁路交通线,在占领区的铁路两侧挖出5米宽的壕沟,并实行严密监护,邳县陇海铁路的南北联系受到严重阻碍。中共苏皖特委决定在铁路以南成立中共邳睢县委,领导原邳县三、四区和睢宁北的六、七、八区的抗日斗争。此时,中共邳睢县委成为共产党在当地地下交通站重要联络点。

土山镇古镇景区主任陈冲介绍:“当年,这条街很繁华,是商家聚集的地方,人来人往,是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所以联络点就设在这个地方。”

烽火岁月

情报战与武装斗争的壮烈斗争

走进王家大院,追寻邳睢地区的抗战印记

作为地下联络站,这里送出很多重要情报。1942年7月24日,刘少奇化名“胡服”在微山湖游击队护送下,来到古邳镇,在古邳镇湖套祠堂召开干部座谈会,总结统战工作经验,分析抗日形势,组织反“扫荡”力量,保护新四军北移。“胡服”在古邳的消息被日伪探听,盘踞在土山的日伪军决定第二天清晨进行大扫荡,矛头直指“胡服”同志,情况万分危急。

陈德斌介绍:“这件事被我们土山也就是王家大院义勇队知道了,紧接着地下组织派人,通过日本人层层封锁线,步行到了古邳,把信息传递给地下党,及时地把会议停止了,第二天日本人前去围攻的时候扑了个空。”

彼时的邳睢县委不仅仅是我党的地下联络站,同时也是领导组织开展武装抗战工作的所在地。自1937年起,邳睢地区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开始自发组织武装,进行抗战。1939年4月,在中共邳睢县委正式成立之后,各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武装,坚持抗日战争。

陈德斌说:“1938年7月份,共产党派来栗培元同志到我们土山,在关帝庙成立了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

走进王家大院,追寻邳睢地区的抗战印记

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成立之后,迅速在周边地区开展活动,宣传、发动先进群众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短时间内迅速掀起了抗日活动的高潮。也正因此,义勇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1938年10月16日,日军派出先头部队前往土山,在遭到义勇队驱离之后,恼羞成怒的日军派出大军围剿义勇队,并在土山犯下了惨绝人寰的“8·25”惨案。

陈德斌介绍:“8月25日是农历,公历是1938年10月18日。日伪军在土山烧杀抢掠后,把当地的老百姓全部集中到老街上,一个一个盘问,查问是不是有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的人员,一一筛选后,有60多人被带到了西门外杀害。”

精神永续

红色记忆的传承与弘扬

走进王家大院,追寻邳睢地区的抗战印记

抗战期间的中共邳睢县委,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经历了多次撤销、合并与重建。而中国共产党以此处为中心,积极向周边地区发展,先后培育抗日骨干近百人,组织千余名群众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的抗日组织,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卓越贡献。抗战胜利后,邳睢县委短暂迁移后,1948年8月,在中共江淮三地委指导下再次建立,与国民党政权进行艰苦的斗争,并在淮海战役中作为后方补给站。

陈德斌说:“特别是邳睢县委,号召周边的老百姓做支前工作,有做军鞋的,有抬军粮的,有送弹药的,还有担架的等等,2万多人。”

1953年,邳县与邳睢县在土山镇正式办理交接手续,邳睢县的历史至此结束,邳睢县委撤销,结束了它的“革命生涯”,但它在当地点燃的革命焰火经久不熄,革命精神传承至今。2014年,土山镇修复了王家大院,将其设为中共邳睢县委旧址纪念馆,如今这里每年都会有众多人前来参观学习,追溯红色记忆,赓续初心使命。

记者 / 吕立三 摄影 / 杜洋
编辑 / 卜非凡 责编 / 裴培
编审 / 张瑞 监制 / 赵源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