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绮云,新中国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父亲。原名宋元培,字复真。1904年出生于江省苏邳县八路乡(今邳州市八路镇)杲堂村。幼年在峄阳小学读书。1920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清江)。1925年7月毕业后返回邳县。先后在峄阳、土山小学任教。1926年11月,考入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3月,在武汉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任南京警察训练所第二中队副队长。1928年初,回到邳县任警备大队第一中队长。1928年4月,中共邳县特别支部在邳城成立,宋绮云任组织干事。1928年9月,中共邳县特支改组,建立中共邳县县委,宋绮云任组织部长。1929年初,宋绮云为邳县县委委员。1929年8月,宋绮云来到北平,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旁听生。同年12月去国民党杨虎城部队,任《宛南日报》主编。1930年11月,随杨虎城去西安,任《西安日报》编辑主任。1931年,任《西北文化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35年10月,中共西北特支建立,宋绮云为特支委员,兼任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副部长,做杨虎城部的统战工作。1939年11月,组织上又派宋绮云到晋西南中条山第四集团军总部,他的公开身份是总部的少将高参。被任命为总部干训班副教育长兼政治教官,后又被委任为总部干训班国民党的特别党部书记长。
杨虎城,1893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因反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惨遭杀害。1909年,他成立以劫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加陕西民军,投身辛亥革命。1915年,参加讨袁战争。1917年,任陕西靖国军第3路军第一支队司令。1921年,任靖国军第3路军司令。1924年,杨虎城加入国民党。1925年,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他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主张联共,聘请共产党员魏野畴担任他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的政治部主任。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联军第10路军总司令,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4师师长,后任第17师师长,陆军第7军军长。1930年,任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秘密支持中共西北特别支部的工作。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同张学良、宋绮云等响应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此,10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初识杨虎城
杨虎城将军幼年失学,他很重视学习,爱惜人才。在他的军队和政权中,任用了许多思想进步,作风正派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
对这样一位能跟着时代潮流前进的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宋绮云仰慕已久。为了实现他入党时的誓言和自己的抱负,1929年12月,在组织的安排下,他风尘仆仆来到了南阳,投奔他在武汉认识的24军政治部主任陈子坚。
大革命失败后,陈子坚已与党失掉了联系,只身来到杨部。这时正是杨将军需要干部之际,魏野畴已于1928年在安徽太和暴动中牺牲,南汉宸也因暴露了共产党员身份,杨将军不得已只好将其“礼送出境”。陈子坚初到杨部,杨将军与他开诚布公的谈了一次话:
“陈先生,不揣冒昧,请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在武汉时是共产党员,现在与党失去联系。”
“好吧,在我这里一起干,共产党员在别处不能立足,都到我这里来。托洛斯基分子一个也不要。”
杨虎城将军当时兼任南阳守备司令,经谈话后遂任命陈子坚为南阳县长,很得杨将军的赏识与信任。
宋绮云找到陈子坚,两人见面无比兴奋,畅谈既往,他们对武汉时期的斗争甚为愤慨。宋绮云告诉陈子坚,现在在家乡已不能立足,浪迹天涯不是个办法,目前国家仍是军阀混战,四分五裂。自己在这动乱纷争的年代,不愿老死家园,很想出来为国家、为民族做点事。
宋绮云如果只为谋求生活出路,陈子坚完全可以在南阳县政府为他谋个职位,但陈子坚认为宋绮云学识渊博,有理想,有抱负,根据杨虎城将军求才若渴的心境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应当向杨将军推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宋绮云受陈子坚之邀,同去逛武侯祠,陈子坚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宋绮云的志向。
宋绮云在土山小学读书时,因听过关羽的马迹亭、栓马桩、磨刀石等古迹的传说,便对三国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对诸葛武侯甚是敬仰。小学时期一直把他当做智慧的化身,贤相的典范。到六师学习,他读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后,对武侯成霸业,兴汉室的宏图抱负,宁静淡泊的情操气质,忠勤廉洁的豁达作风,博古通今的渊博知识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次宋绮云来到南阳,对游览武侯青年时代学习和躬耕之地,早已心向往之。
武侯祠在卧龙岗,位于南阳县城南南郊,距城约7里。2人乘马并辔而行,只见土山蜿蜒,形似长蛇,颇像杲堂子的二龙山。诸葛先生之茅庐,即在“长蛇”的尾端,周围茂林修竹,唐宋胜迹,果然名不虚传。2人下马步行,浏览了三顾亭,抱滕石、梁父岩,诸葛井等古迹,武侯祠的山门、大殿堂、关张殿古建筑群,虽然雄伟壮观,但因兵荒马乱,连年失修,也只落得个“陋室空堂”、“衰草枯杨”,给人以萧瑟肃煞之感。回廊内的千百块碎碣,东倒西斜,埋没在荒草之中。宋绮云站在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碑前,被那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武侯的奋斗精神和岳武穆那龙飞凤舞、俊逸洒脱的书法艺术深深的吸引住了。
“绮云,‘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你看如何?”陈子坚有感而发,信口背了一段《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尽管‘纵是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我仍然要效法诸葛先生‘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宋绮云也以《红楼梦》中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意向。
“好,大志可佳。诸葛孔明的‘出师未捷’遗愿,就有我辈来完成吧。”
几天后,宋绮云在南阳卧龙岗的留影背面,写下了自己的说明。
“南阳卧龙岗,有史以来,名胜之一,地在南阳县城南7里,土山蜿蜒,形似长蛇,诸葛先生之茅庐,即在长蛇之尾端,雄壮沉毅之气,蕴蓄于茂林修竹中,肉眼人不能识也。图中左边为三顾亭,亭前小桥通小山,怪石错综,上有‘抱膝石’,诸葛先生抱膝长吟处也,正面为回廊,前通正殿,后达高阁,长约数十丈,两面相对,碑碣相属,概为名家题字,约计之不下于数百种。此处尚有左右偏殿,前后花圃,三顾堂等,俱极巧夺之妙,惜此影甚小,不能尽摄,然徘徊瞻仰其间,流连忘返,不禁慨发思古之幽情也。”
评论列表(1条)
挖掘巨山文化,传承地方历史!功在当今,利在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