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才于1964年12月13日出生在江苏邳州岔河镇,因小儿麻痹症落下左手和右腿残疾。但他自幼热爱绘画,初中毕业后先后师从侯德明、姚兴宏等老师,学习素描、油画、国画、连环画与版画,打下扎实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邹文才接触到邳州农民画,从此开启了艺术创作生涯。
他的农民画朴拙、雅致,满是浓郁乡土气息 ,用色大胆明艳,造型夸张,将邳州的风土人情、生活场景与时代变迁生动呈现。代表作有《染坊》《红高粱》《喜事》等,《染坊》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一等奖。此外,他耗时十余年与夫人共同创作百米长卷《运河之春》,描绘运河两岸生活,尽显对故土的热爱。
邹文才在艺术领域成就斐然,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农民画研究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还担任江苏省残疾人民间艺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92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后续也多次在国内外美术交流展中获奖。
除个人创作,邹文才还积极推动农民画传承发展,举办培训班培养超500名学员,还前往江苏兴化授课。他和徒弟绘制超2000幅墙绘作品,创作的作品均申请版权证书,还尝试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其绘画作品获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多次报道。
邹文才先生走了,带着他那支沾满邳州泥土的画笔。
邳州的田埂上,曾常见他蹲坐的身影。裤脚沾着晨露,指尖捏着铅笔,把打谷场上的麦垛、灶台边的炊烟、地头弯腰的身影,都细细描进速写本。那些画里的人,眼角有笑纹,手上有老茧,怀里抱着金黄的玉米,脚下踩着厚实的土地——那是他画了一辈子的乡亲,是他笔尖淌出来的乡愁。
农民画的色彩是泼辣的,像邳州人骨子里的热辣。他画红的高粱、黄的向日葵、蓝的头巾,把日子过得像调色盘,浓得化不开。那些画不讲究透视,不追求技法,只凭着一股子真诚,把庄稼人的喜怒哀乐泼洒在纸上。他说:“画里得有土气,不然就飘了。”他的画里,连空气都带着麦香。
如今画笔歇了,可那些画还在。挂在农家的墙上,藏在展览馆的玻璃柜里,印在孩子们的课本里。画里的打谷机还在转,灶台上的铁锅还在冒热气,田埂上的稻草人还在守望——就像他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守着这片他爱了一辈子的土地。
风过邳州,运水长流。那是河水在轻轻摇晃,送这位农民画家最后一程。他走了,但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色彩,早已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血脉里,成了永不褪色的长歌。
邹文才先生,一路走好。你的画,会替你继续看着,这人间烟火,这岁岁丰登。赋诗一首:
悼邹文才君
噩耗惊传群内摧,
音容顿杳梦难回。
一生磊落存高义,
半世勤劬映紫徽。
雨打青槐悲故宅,
风摇丹旐送斜晖。
他年若问知音处,
唯有松涛泣落梅。
评论列表(22条)
邹文才先生走好!
@静若繁花413:谢谢!
邹文才————咱邳州的画家!大才子!走了。这一走真是绘画界一大损失!邳州的儿子一生热爱乡土,身残志坚,用一双不完美的手唱出了完美的绘画之歌!
@陈艳@Ccy天涯草(413):谢谢!
@苗美娘:谢谢!
彭玉强: 景胜老弟:
《乡土长歌一悼邹文才先生》文章拜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邹文才先生的深情厚谊。颂扬了邹先生身残志坚,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笔耕不辍,好学求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自然,爱家乡,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指捏画笔,衣沾晨露,田间地头,谷場堆垛,灶台炊烟”笔触所及则感时咏物,唱和酬赠尽有,让人品之味之。
邹文才先生的一生,是对生活理想不懈追求的一生,其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愐怀和学习。
景胜老弟这篇文章洋洋洒洒,慰的大观。”文笔遒劲,语句沁心,信手随意青与蓝,妙笔生花绘华章”。
为老弟佳作点赞![强][强][强]
@陈景胜:谢谢哥哥!
邹老师画才好,陈老师文笔好,呜呼,可惜人已逝去,只留画名,有幸与邹老师认识八九年,人生之幸!






@大号宪威!:谢谢!
陈老师写的悼念邳州农民画家邹文才先生的散文感人至深,令人悲痛欲绝。文章弘扬优秀人才,正面人物,充满正能量。好文点赞!
@刘芳15701359782:谢谢!
邳州农民画代表邹文才先生将一生为之奋斗的邳州农民画——展示到全世界,让世人都了解到邳州农民画的魅力和精神实质。将这一特殊画种和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满满正能量!为作者佳作点赞!
@大海:谢谢老同学!
乡土长歌,笔熠千秋[合十][合十]
@雨杉:谢谢!
农民画家邹文才,扎根乡村沃土。
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题材,展现民风民俗。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展示出劳动人民的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一代农民画家刚至花甲竟驾鹤西去,这是邳州画坛的重大损失。希望邹文才先生,一路走好。
@德不孤必有邻:谢谢叔的精彩点评!
邹文才先生一路走好!给作者点赞!
@大风:谢谢!
邹文才老弟一路一走好!
谢谢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