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 “ 诱惑 ” 与背后

作者:罗伟元

文章的 “ 诱惑 ” 与背后

我的爱好是写字,而不是写文章。要说写字少说点也有个五十年左右,尽管写了那么多年,没有一个能上得了台面的字,好歹就是自己前半生的唯一爱好。

笔尖,它能流露世间万象。笔尖,能书写人生的酸甜苦辣,谁掌握它将为谁服务。我拿着它,大多数都是替别人写别人,命运的捉弄也只能是这样。

学生时代,写大字报办黑板报成了我一时的专业,身不由己。在军营里,帮宣传干事抄写各种稿件,书写大小会场的会标,还有一些宣传栏………若干年后的今天,对写字似乎有些厌倦感。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不少的网络作者挤身于微信平台,上好的文章铺天盖地,让我羡慕不已。于是乎,就有一个想法,弃书从文,这一写又是好几年了。

几年间,倒是写了不少的东西,素材都来源于民间,眼前的多一些,外面的要少点。你的,我的,还有他的,写来写去似乎也没有写出一件像样儿的作品来。

冒昧地说,有人说写的好,也有人说写的不好,读者的评判很公正。其实,过多谈好不一定是好事,或多或少说不好也许才是真正对我的鞭策与鼓励。不管怎么说,几年来都是读者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是他们在一直陪伴我成长。

到了眼下,才觉得不管是过去与现在,有时候,稍有些不慎,哪怕是一篇发言稿也会成为 “ 经典 ” 流传千古。比如: “ 昨晚八点,莺歌燕舞,载歌载舞……… ”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位同志发言稿中的几句。

上初中那阵,我的语文老师把它当作 “ 座右铭 ” ,总是隔三差五拿出来在同学们的面前 “ 炫耀 “ 一番。五十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又一幕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

有一位领导的讲话,听起来似乎也很有味道 :“ 乡亲们啦,十年九旱。为了不让大家的瓜苗遭受损失,一定要坚持一瓢灌两窝,两窝灌一瓢……… ” 说了大半天,后两句都是在重复一个意思。

由此看来,讲话稿跟文章似乎没有什么两样。那么,要写好一篇完整的文章更难。首先是题材的选择难在引人注目,二是虚实度不好掌握,再者莫过于语言的温度。过虚,读者会说你的文章不接地气,太实,不是损人就是利己。有时候,还会直接会伤害到自己。

前些日子,我写过一篇杂谈,描述了患的一面,揭示了医的另一面………读者倒是拍手叫好,人家医就火冒三丈了。结果,自己得到的是冷嘲热讽。所以,文章太实在也有弊端。

就文章而言,我倒是滥竽充数。人家张三或是李四为了创作出一件好作品背后要付出艰辛,要得到绝大部分读者的理解与支持,讨到读者对文章的喜欢真的不太容易。
时代在向前发展,人们的认知度与审美观也随之在不断提升。倘若,一幅书法作品,主人把它挂在自己的客厅里,张三坐在对面盯了盯不认识,李四与王二等人来瞧了瞧也不认识它,那件作品就完全白挂了。

同样,文章过分虚华,虽然做到了两面取光,冒昧地认为,这样的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内涵………也许,我是在胡说八道。

我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天天接触的都是锄镰刀斧与泥巴,一双粗糙肥大的手,想在文学圈子里面精雕细琢,恐怕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要说把写文章当作是一种爰好,记录人世间的点点滴滴,这才是本意。

前不久,有几位大哥与我聊天,一位大哥突然笑着问道:“ 你写那么多文章应该挣了不少的钱吧? ” “ 挣啥子钱嘛,说句老实话,这几年写这写那倒是得罪了不少的人……… ” 无奈之下,我也只能这样回答。

还有几位关系要好的读者建议,希望我把文章整理成小册子,我的脸红了,红的像成熟的桃儿。岂敢著书立说,那定会笑掉别人的大牙,有几两重自己晓得的。

无论是从前写字也好,还是现在写文章也罢,各自书写了不同的时代。换句话说,不同的时代与不同读者的认知各有千秋,善意的多些,恶意的少一点。

时下,我到了这把年纪才晓得笔尖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想慢慢放下手中的那支笔,逐渐远离它,越远越好。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先人留下的这四句格言实在是太经典,我想把它当作座右铭,以鞭策自己,不晓得适不适合。

(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