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黄尖鱼

作者:王成武

大运河的黄尖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运河流经骆马湖,物产丰富。特别这里鱼,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财富。几十年前的黄尖鱼是我回忆主要物产,如今消失殆尽。 我家西有一大片水域比湖小,老人叫西淹子,有的说西洼子,有的喊西渊子。
西渊子最神秘,渊子底面的泉眼通东海,下面有龙王三太子的行宫,洗澡不能到湖心,扰乱了三太子,三太子就会把魂给鱼吸走,几乎每一年都有人在这里溺水而亡,特别是妇女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跳渊子,找三太子评理去了。常常有人在边上喊冤,哭诉冤屈,找回亲人。 这渊子从来没有干涸过,实际是灌溉和浇园的水源地。

我最喜欢的是叫西洼子,这时候水少了,湖边长着水草。我父亲会使用捕撸网,捕撸竿子一捕撸,小鱼活蹦乱跳的进入网里,个把小时左右就够吃的,够吃的就不逮了,这是不成文的规矩,留着鱼,下回再逮。如果不听,老房长拄着拐棍,在家门前哼几声,念叨几句。她就是鱼的宝库。外乡的人是不允许到这里逮鱼的。我们村人人都是管护员。这片水域我们村管理的很好,四周都打了堰和护坡,只是上游留一个进水沟,下面有一个出水沟。出水沟的水都流到大运河了。叫西淹子我也害怕。那是梅雨季节,一连十几天的连阴雨,田地里的庄稼都淹了,为了保住鱼,上边进水沟和下边的出水沟放上网,日夜都有人值班。

这时候父亲的捕撸网发挥了作用,不在用捕撸竿了,在下面的水沟边,大腿顶着柺子(就象牛梭子),只要能顶住就行,双手握着提竿,这时候得有绳子相连,网冲走了,绳子能拽上来。这更需要体力,每次都能等到好多鱼,多数都分给大家吃了。

等鱼有三不等,水头大不等,容易把人冲走,顶不住撤;二是遇到枯树、杂物,一团子的东西,容易把人撞飞,把网创坏那还不算,很可能是尸体,等到了晦气:三就是遇到大鱼特别是黄尖,比遇到枯树枝还危险,不等。

传说一位祖先,在发大水时,他在夜里值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披着黄马褂,拿着柳条一束,象道家的浮尘,赤脚丫走到祖先面前说。小哥哥,把你的网抬一抬,让我的子子孙孙通过,谢谢你了。祖先根本不理,就是不让,还要揍人。 你个小孩子,就是想毁我两员大将,你也没有好果子吃。 说过后,赤脚飞入淹子里,咳嗽几声,天明了。大鱼来了,祖先看到的都是大鱼,那个高兴,唯恐大鱼跑了,站在下水沟的鱼网里边,拿着鱼叉叉大鱼,水流太大一直没有站稳。

一条黄尖冲了过来,直奔大网,一头没有冲破,二次没有冲破,三次冲出了一个小洞,筋疲力竭飘到网边,死了。前面的黄尖把网冲得没有弹性了,第二条黄尖对着口子,使劲地撞,口子大了。黄尖的子子孙孙,浩浩荡荡,冲出重围。 那祖先,在黄尖挤压冲撞下,没入水里,溺水而亡。父亲告诉我说。

年轻时,秋天发大水了,和大爷在小河对岸,对着打鱼,看着是一条大鱼,顺流而下,数次就是没有盖住,跟随了十几里,终于在大运河的入口,盖住了,网还没有沉下去,黄尖跃然而起,不是鱼跃龙门,是冲破天网,盖一次冲破一次,两个撒网被冲的稀巴烂了,黄尖逍遥的进入大运河,扬长而去。
洪水猛兽不可挡,天下仁慈第一桩。

一桩事儿告诉你天说顺天意,勿两败俱伤。 俗话说,斤鱼斗力,这黄尖三斤重就有八百斤的力气,加上水流,三斤就能把人撞死。值班的主要看黄尖,一但发现黄尖,立即抬网让其通过,不然就会鱼死网破。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丁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生物老师,老家在骆马湖的西边,现在的大运河主航道就是他原来的家。他小时候,看见窑湾街上,有一条黄尖一百三十斤重,掛在猪肉铺里,象割猪肉一样的卖,与猪肉一样价钱。这黄尖有来头,在大运河与船比赛,撞翻了几条小船,还不死心,与货船比,差一点把货船撞翻了,没有把货船撞翻,自己连累加气,肚皮往上就要死了,人们把它打捞上来,以绝后患。他说。

黄尖属于海鱼,有洄游之特性,在浅海三米到二十三米之内生活。每到梅雨季节,我们的地方,都是一片汪洋如海了,它溯流而上,那时候我们的家乡都是盐碱,开始适合,因为有盐,是浅海的味道,特别有他们吃的东西,更是为了交配,跟着母鱼上。

解放前后,没有水利设施。大水退去,一部分滞留河道和大汪塘里。一但下雨有水流,它们洄游大海,那时黄尖特别多。现在怎么看不到黄尖了?

解放后,扒河、疏浚,河渠密布,下的雨顺着沟、渠、通过大运河流入大海,不在有洪水滞留。加上南水北调,处处都有泄洪闸、船闸,黄尖没有办法溯流而上了。以前的滞洪区,十年九涝。现在在泄洪闸的调节下,旱了能灌溉,涝能疏浚,变成了鱼米之乡。
赋诗一首:
      运河黄尖

古运汤汤岁月悠,
黄尖胜景眼中收。
云横远岫浮青霭,
浪拍长堤泊晚舟。
千载帆樯通九域,
万家灯火映重楼。
长歌欲问前朝事,
风卷清波入海流。

(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