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朋友们可能说我故弄玄虚。其实,既不玄也不虚。进入互联网时代,什么都可以说现代化了,说“道德”问题,也应该是与时俱进。而活生生的现实,“道德”在瘦身,严肃一点说有些变异,确是让人们感到吃惊和担忧。
崇德,历来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德是什么?“德者得也”,行到有功便是德,德是高尚行为的结果。
在一个朝代里,哪些行为是高尚的?哪些行为是卑劣的?不是这个朝代里的人可以定论的,有权有势也不行,皇帝说了也不算,这就是史的价值所在。
“道”和“德”最初是分开的,不是一个词汇。到了唐朝,因为一部书,才把这两个字粘合在一起,唐朝尊崇道教,把《老子》一书奉名《道德经》,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达到顶峰。
大家都知道,李隆基是很会恋爱的皇帝,也很智慧地热爱老子,他把《道德经》作为自己的“红宝书”,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根基,不仅随身读,还御笔疏注。
他喜欢老子的三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李隆基是有为的贤明皇帝,他创造了“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殷实富足。但到了晚年,又背离了老子这三句话,才有“安史之乱”迸发,强大唐朝急转直下,由盛渐衰。
回想一下,“道德”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不说那些成就的“轰轰烈烈”,仅以那么多贪官“前赴后继”,就足以证明“道德”的瘦身是多么的悲哀。那么多贪官的倒下,体制、监督方面的因素勿须多赘,翻开贪官们的众多案例,可以说没有一例不是从贪官的道德堕落开始蜕变的。
道德一词进了现代汉语,如今被彻底瘦身了,专门指人的修养,传统文化里的有机成分被拧干,仅剩下一个皱巴巴的皮囊,除了一点点液体,什么也装不进去了,难道说,这不是一种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