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持续高温,人们虽穿着单薄的衣衫,却还在念叨:“唉呀,今天真热!”
远处传来“粽子,热粽子”的声音。
怪不得,满大街都是卖艾棵子的,端午节快到了。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横(扔),老古语不灵了,你看大路上走来的少女,早就穿着薄薄的超短裙,露着光滑圆润的健美大腿,三伏天也不过如此吧!
端午吃粽子,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流传大约2300多年了吧,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我从上小学时就听老师讲过。看了老祁《母亲的香粽》一文,颇有同感,便也想写一篇端午粽子,权当呼应吧。
《端午棕子》
糯米在时光的陶罐里沉淀,
裹着千年的月光发酵。
苇叶在清水里舒展腰身,
掀起楚辞的浪潮。
人们双手穿梭缠绕,
指尖寄托着对亲人的牵挂,裹着甜甜的红枣。
系上一缕青翠的丝线,把所有的情愫都揉进这小小的粽包。
每一道缠线, 都是对时光的深情诉叨。
灶火舔舐着锅底,发出 咕嘟嘟的响声, 粽香满屋漫绕。
剥开滚烫的芦衣,露出莹白的棕肉, 咬一口,甜味溢进心窝, 香软压在舌尖底。
这一刻,时光仿佛静止,所有的思念与祝福,
都随着这一口粽香,沁入到骨头里。
端午的粽, 岁月的舟,
在时光的长河里悠悠,载着古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