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母、娘、妈”的内含

作者: 陈景胜

解读"母、娘、妈"的内含

在汉语言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母”“娘”“妈”这三个都指代母亲的称谓,有着各自独特的起源与演变轨迹。

“母”字历史最为悠久,其字形在甲骨文中,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正在哺乳的女性形象 。在原始社会,哺乳与生育、养育紧密相连,赋予了“母”伟大、庄重且受人尊敬的内涵。因其深厚的文化意义,在古诗文里,“母”常被用来指代母亲,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尽显对母亲生育之恩的感恩。此外,由于男性无法哺乳,“母”字也用于区分动物的雌雄,像“母猪”“母鸡”等。

“娘”字左边的“女”表明其与女性相关,右边的“良”代表纯洁与美好 。最初,“娘”并非指母亲,而是形容年轻漂亮的女子,例如“新娘”“姑娘”。在魏晋时期的《子夜歌》“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中,“娘”就特指年轻女子。古代也常用“娘”字取名,寓意美好纯洁,像“武媚娘”“杜十娘”。还有一个与“娘”同音的字(此处指“孃” ),在古代表示母亲。因二者读音相同,一个寓意美好,一个代表母亲,后来便合二为一,“娘”也就有了母亲的含义 。

“妈”字由“女”和“马”组成,“女”表示女性,“马”象征着辛勤劳作、默默付出 。“妈”最初是“母”的方言字,在古代常用来指代大户人家中养育、哺乳自己的佣人 ,鲁迅幼时称他家的保姆为长妈妈,便是这一用法的体现。在语言的发展进程中,“妈”这个称呼亲切和蔼又口语化,更契合现代家庭温馨、亲密的氛围 。加之全球化浪潮下,语言文化交流频繁,“妈”简洁通用,易于传播,逐渐成为现代对母亲的主流称呼。
朋友们,尚若您的妈妈还健在,要感恩您妈妈,要爱您妈妈!

(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