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今年,邳州各地大胆拥抱数字浪潮,以直播带货为“金钥匙”,打开农特产品畅销之门,让乡土好物乘着“云翅膀”飞向全国。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不仅鼓了村集体的“钱袋子”,也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新动能。

蒜薹“云端”突围

小直播间撬动大市场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近日,记者走进宿羊山镇宿羊山村的专业直播间,展柜上摆满各类农特产品,直播设备一应俱全。该村文书朱震正在镜头前,与网友热情互动,详细介绍蒜薹的长度、品相。朴实的讲解和轻松的氛围,吸引不少网友围观。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宿羊山镇宿羊山村文书朱震介绍:“我们从3月17日开始直播带货,截至目前,日均订单量约80单,总成交额已达2万元左右。带货商品不仅有蒜薹等农产品,还涵盖本村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每天会提供10至20单促销价商品,助力直播间引流。”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依托村企联建创新模式,宿羊山村构建起“产销一体、助农增收”的特色发展路径。企业直接对接农户,现场收购新鲜蒜薹等农产品,有效解决了销售难题;同时开设加工、包装等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农户张女士说:“我种了30年大蒜,今年种了5亩。多亏企业保底收购,蒜薹价格稳定在每斤6毛钱。蒜薹收完后,我还能到车间上班,多一份收入。”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收购现场一派繁忙,农户将刚采收的蒜薹过磅称重,工作人员则根据线上直播订单,迅速完成分拣、清洗、包装等工序,确保新鲜蒜薹通过物流网络快速发往全国各地,形成“线上引流+线下托底”的双向机制。

朱震告诉记者:“我们村以大蒜种植为主,主要通过本地企业和外地收购商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每天发货量约3万吨。大蒜收获后,村民还能通过剥蒜、剪蒜、扎蒜薹增加收入。村里的冷库全年运转,蒜制品持续外销,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村干部变身“主播”

直播带货卖火“家乡味”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一根网线连接城乡,一部手机畅通产销。在邳城镇吕滩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林走进邳州市惠众食品加工厂的直播间,化身“带货达人”,热情地向粉丝推荐家乡美食。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邳城镇吕滩村党支部书记刘林说:“我们村企业数量多,木材加工和花卉电商产业已形成规模。我们借助网络平台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吕滩村发展。”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在邳州,除村干部化身“推介官”直播带货外,个体商户、电商平台及部门单位也积极参与其中。邳城镇城北村的旺旺水果自采园,种植户通过直播展示樱桃生长环境;戴场村以“集体土地+企业联建”模式运营农场,鸡蛋通过线下自采与线上“小黄车”同步销售;邳州市融媒体中心联动各乡镇,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进直播间,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500“新农人”上线

数字技术激活乡村 “云经济”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与此同时,邳州市商务局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开展“支部+电商”强村富民行动,致力于培养村干部和村民掌握电商运营、直播带货、品牌营销等技能,目标实现“一村一主播、一村一品牌”。这些活跃在直播间的“新农人”,既熟悉农产品的种植及品种特性,又能协调生产、加工等相关资源。

邳州市商务局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衡勇宇介绍:“我们对各村开展电商运营与直播培训,并建立跟踪机制。目前,宿羊山村、宋庄村、坊上村周销售额均突破万元。今年计划培育500名以上电商骨干人才,打造20个‘支部+电商’示范村,形成‘头雁引领、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邳州田头,播出“甜头”

为确保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市场监管部门也积极履职尽责,为邳州特色产品线上销售保驾护航。

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科科长王康宇表示:“针对直播活动中出现的消费纠纷、职业打假等问题,我们已为相关主体开展商标注册、专利保护等‘一对一’辅导。后续,我们还将持续优化服务,在市场监管领域提供更全面、更精细的保障。”

如今🤳

手机成为“新农具”

直播变成“新农活”

越来越多“新农人”借助数字技术

在直播间架起

城乡农产品销售的信任桥梁

激活乡土资源

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

记者 / 林琳 摄影 / 索晓飞

编辑 / 杨梦凡 责编 / 裴培

编审 / 黄扬 监制 / 彭斌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