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羊山镇通过土地规模经营,创新“蒜稻轮作”模式,建成农事服务中心,打造多元发展格局,通过一系列举措,不仅实现土地高效利用、集体增收,还带动村民就业。

近日,宿羊山镇贾家村的230亩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4台收割机往来穿梭,金色稻子在机械轰鸣声中被整齐切割、脱粒,饱满的稻粒源源不断地涌入收纳仓。
宿羊山镇贾家村党支部书记庄磊磊介绍:“亩产在1300斤左右,一亩地可以增收450元,我们调来4台机器,一天半的时间就可以收获结束。”

贾家村近年来通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2020年,村里通过公共空间收回被侵占土地290亩,并于2021年由村集体集中规模化经营,打造出集种植、服务于一体的贾家农场,形成“230亩水稻+50亩旱田+17亩梨园+188平方米农事中心”的多元发展格局。土地集中管理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通过统一耕作和管理有效降低了成本。
在种植模式上,贾家村创新探索的“蒜稻轮作”模式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水稻收获后随即种植大蒜,利用水稻种植过程中对土壤有害菌类的降解作用,为大蒜生长提供优良环境,种出的大蒜个头比普通大蒜更大、品质更优。轮作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通过作物互补实现了“一季双收”,成为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
庄磊磊介绍:“水稻收获后,我们接着种植大蒜,农场集中管理以后,能解决60人到70人的就业问题。”

2023年建成的农事服务中心,是贾家村服务群众、壮大集体的“硬核”支撑。该中心集培训、推广与实用服务于一体,其提供的粮食烘干服务,在今年雨季有效解决了村民“晒谷难”问题,同时以每吨300元的标准为集体创收。此外,村里还通过发包闲置汪塘、推广复合种植等途径,持续拓宽增收渠道。
庄磊磊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农事服务中心的作用,探索新型种植模式,减少村民的人工投入,节约成本。继续推广新型机械,让群众感受到村里的服务力度,助力群众增收。”
融媒体记者:胡敏 温涛诚(实习)
摄影:杜洋
编辑:卜非凡
责编:郑惠珠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