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

作者:黄海生

读余华《活着》

用了两个通宵读余华《活着》。掩卷沉思,心里无法平静。闭上眼睛,脑海仿若有活生生的影像,萦绕脑际,挥之不去。感叹一声: “人啊!活着不易”。

当代知名作家余华代表作《活着》,书中讲述了小人物徐富贵在民国、解放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分田到户等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富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地遭受着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活着。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一头已到迟暮之年的老牛相依为命,彼此惜惜相伴地活着。人是经历的越多,大彻大悟的就越深。富贵的故事,是一部生存、忍耐、悲催和无奈的平民史。

落魄后的富贵家境贫寒,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饥荒年代,艰难困苦,度日如年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防不胜防,躲都躲不掉。容忍,压迫,屈辱。社会仍然充斥着不公与暴力。

其实,富贵的悲催不是他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时代的。个人虽然超越生死,但都难以超越时代。大千世界,多数人都像富贵那样终生草芥地活着,简单孤独地走向归处。

书中揭露了最真实的人间,正如书中所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 是因为不得不走”。人生如梦,过眼云烟。来去匆匆,都是过客。

余华说:“人是为着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确,人的存在是个体。自己活着,则是活着;自己不活着,则是不活着。

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要死皮赖脸地活着。卑微贱命,苟且偷生。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要活着。徐富贵的老婆陈家珍,几次几乎要命悬一线,准备后事,尚能顽强地活下去,支持她的意志是一个完整的家。活着,有相依为伴的男人富贵,一对儿女。这个女人很了不起,是书中灵魂。

人活着,明知以后会死,还要努力地活着。身处繁杂的社会,看不的透人心,放不下的牵挂,走不完的坎坷,越不完的无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最后却不知道消失在哪个瞬间。

隐入尘烟地无奈,落入尘埃地痛苦。万物生死共济,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书中富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我的家乡有一句话“脸皮厚,吃块肉;脸皮薄,吃不着”。在这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世道,脸皮真的要厚,不然会饿死,别说吃肉,喝水都难。

“黑厚学”宗师李宗吾说:“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是刘邦,曹操、刘备等大人物的生存之道。大人物尚且如此,咱们平民百姓捡点儿皮毛即可。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  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活着,是一个过程,短暂的过程,平凡的历程。人生虽短,经历颇多。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

生活,拆解开来,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活着”两字,却概括一生的百味杂陈。活着,没有理由,也没有为什么,就是为活着而活着。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那么,就选择笑对人生。何况,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要笑,就笑得开心愉悦畅快。苏东坡身处逆境尚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把一切看透看淡,不是一般的魄力。

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作家史铁生说:“活着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还要痛苦地活着?”
以笑得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有希望,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这一生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带不走任何尘埃。如果活着非要追究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为了活着而活着。

弘一法师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更是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深思熟虑。也是他最后一次心灵流露。对人性,对生命,对佛法的极致诠释。“悲欣交集”,更是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王宝强主演的电影《士兵突击》里有句台词:“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人既然都会撒手人寰,为什么还要活着?最为令人满意的答案是: 因为活着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的意义远大于结果。过程是一个区间,而结果只是一个点。

杨绛先生说:“走到人生的终点,我才发现,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自己有事可做,每天可期。”纵观杨绛一生,是不断归零,又不断重启的一生。

“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以上是杨绛的原话。恬静,淡雅,坚韧,非凡。

心有所定,专注自持,胜过万千浮华;不荒废好时光,不辜负小风景。

活着,真好!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