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墩镇锚定“一村一品”发展目标,通过建设标准化豆制品加工厂、创新水桶生态养鱼模式,将“黄豆变金条、鱼塘聚财源”,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融合新路。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赵墩镇前刘村通过到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引进豆制品加工项目,注册品牌后实行品牌化、规模化经营。近日,在前刘村豆制品厂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忙碌地制作豆筋,一旁的主播通过现场直播,详细介绍豆筋等豆制品的制作流程与独特风味。
赵墩镇前刘村党支部书记巩固介绍:“我们每天能生产豆筋500斤左右,平均每斤赚近1元。”
前刘村豆制品凭借传统工艺和品质优势,逐步获得市场认可,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稳步拓展,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此外,赵墩镇天庙村也持续探索村集体增收新途径。天庙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不适合从事大规模的种植、养殖。为了破除本村的发展瓶颈,该村“两委”前往宿迁等地考察学习,决定发展适合本村实际的高密度水桶养殖项目。记者走进该村水桶养殖基地,只见5个巨型水桶整齐排列,桶内鱼儿来回穿梭,养殖人员正在给鱼儿投喂鱼食。
赵墩镇天庙村党总支书记宋恒德介绍:“我们主要养殖鳕鱼、鲫鱼、丁桂鱼等鱼种,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
据介绍,赵墩镇下辖28个行政村,其中13个村以常规农产品种植为主,平均每村种植规模约90亩;另有8个村已实现集体经营项目全覆盖。
赵墩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汤锋表示:“目前还有7个村暂时没有项目,我们正积极帮助各村找办法、想出路,争取到今年下半年,村村都有经营项目。”
融媒体记者:程艳芳
摄影:夏俊杰
编辑:程智
责编:裴培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