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畔的绿博园,可以说是南京灵秀的眸子,眼波含笑,如和柔的江风,礼遇每一个故交新朋,尤其是在春日,绿意盎然,水是绿的,风是绿的,树是绿的,人的心情似乎亦染上了绿意,随风飘动。
十朝都会的南京,又新添一“都”——文学之都。文学是什么?词条是这么解释的: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这种解释寡淡无趣,一点也不文学,我觉得,文学应是人精神的后花园,纷杂现实生活的缓冲地,心灵的栖息所,沟通大千世界的灵犀秘道。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天的绿博园,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抬眼处,满目的画意诗情。人在绿博园,坐对长江,放空自我,心中生闲情,莫名地想到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一念之间,人便轻盈了起来,感受着绿博园的绿,细味南京深厚浓郁的文学底蕴,昭明太子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后主李煜如雪乱的落梅,李白的凤凰台,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牧的秦淮,韦庄的台城,孔尚任的夫子庙,袁枚的随园,徐怀的板桥,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南京不单单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称,更是文化的符号,而绿博园又是南京的一个人文符号。
吹皱一湖春水,干卿何事?这一戏谑的疑问,颇具文学性,万物有灵,文学关乎人心物理,事都关己,岂能没有干系?如此说来,南京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无不沾染着六朝烟雨气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绿博园,似乎具有先天的文学属性,即便是把名字单拆开来,依然诗意淋漓,一个绿,不经意把江南岸染成了诗,一个博,浩浩汤汤,不由让人联想到滚滚长江的襟怀,更别说那个园字,满园春色关不住,绿博园,无疑是探出历经沧桑古城墙的一枝夺目的春色。
绿博园,亦可理解为博绿园,绿,非颜色之谓也,乃绿植之谓也。绿博园,不以古木苍藤,名花异草,奇石怪竹吸引人,而以植物广博多杂,花草竹木宜人为胜,不刻意造景,化不同地势,以势取景,洼处挖土成池,成塘,成溪,高地叠土为岗,为丘,为堤,池边植竹,竹幽池静,水塘铺栈道,以亭勾连,溪边桥头,杨柳依依,细节处有江南园林之趣,放眼一望,苍苍茫茫,花木杂然,大江如狮子摆尾,恍然如置身广袤的原野森林。绿博园,借着造化而化,不失天然之趣,巧夺天工。
绿博园中,以省份为名划分诸多地方特色的园林,诸如江苏园,贵州园,云南园等,还有异域风情的海外园林,比如荷兰园之类,让各方游客们有如归的感觉,又可以让旅人随着自己的意趣,领略心仪的风光。
不妨把镜头拉近,聚焦一下异国风采的荷兰园。荷兰园去江不远,若游人不多,可以静听江声,与风耳语。荷兰园形似地图上了荷兰,园内有郁金香花圃,风车,教堂,“海岸线”……颇具荷兰元素的景点。春日里,正是郁金香盛开的好时节,端庄雅正的郁金香,客里似家家似寄,落地生根,以主人的身份,列阵迎接访客,入乡的郁金香,并未随俗,带着异国的情调,个性的装扮,白色的,红色的,绛色的,紫色的,粉色的,黄色的,杂色的……娇媚,傲气,有着荷花的神韵,欲却还迎,与游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让人感觉着舒服,相看两不厌。漫步花丛,穿行曲径,可到小教堂里小坐,感受着宗教的庄严气息。
绿博园信步,曲径通幽,眼前所见,有小桥流水,杂花生树,白墙黛瓦梅花窗,竹生卧石,芭蕉映窗,亭台阁榭,桃花照水……不消说,你走进了江苏园。南京是个十分包容的城市,江苏园并没有主场的优势,突出的就是江南的韵味。绿博园,神韵在于博雅,诸园各具特色,又能相得益彰,和谐共处。
春天的绿博园,是南京写给游人的散章,读绿,读城,读自我。
马浩,江苏邳州人,现居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高考热点作家。作品见《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延河》《四川文学》《雨花》《青春》《牡丹》《雪莲》《延安文学》《骏马》《读者》等报刊。入选各类文集选本百余种。数十篇美文被设计成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著有《指间的沙》《给窗口加块玻璃》《万物有灵》《都将诗情付酩酊》《藏在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应知故乡事》《理解苏东坡》等文集十余部。
评论列表(1条)
拜读马浩老师《春染绿博园》,一篇挺好的抒情美文。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
绿博园,建在南京建邺区的长江的江心洲畔。建邺,也是南京唯一保留着古地名的地方。
绿博园,面积很大,其中就有浓缩了有好多国家的建筑和奇异花草景观,别有一番异域风情。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在南京江宁拜会了马浩老师,聊了一会儿文学及创作。那天天不作美,下着大雨,马老师早早就在约好的地方冒雨等我。
我开车迷路,导航又几番误导我,差一点失约,至今心里还内疚。临别,马老师送我三本他早年撰写的散文集。
说老实话,邳州写作者很多,论出书成册最多的还是马浩老师,已有十余本,可谓辛勤耕耘后,硕果累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