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为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且被部分人捧为 “最伟大文学家” 的作家,其作品却在语言层面暴露出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其中语言啰嗦不精炼尤为显著,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深思。
以《丰乳肥臀》开篇第一段中的“(马洛亚牧师)便慢慢地退到墙角,默默地观察着高大肥胖的上官吕氏。她悄悄地、专注地把被夜露潮湿了的浮土扫起来,并仔细地把浮土中的杂物拣出扔掉”为例,短短六十字,四句话,竟堆砌了五个加助词 “地” 字的状语——慢慢地、默默地、悄悄地、专注地、仔细地——读来重复单调,啰嗦累赘,全然没有“大师级的”语言运用的精致。
“慢慢地”“默默地”“仔细地” ,这三组词中的 “地” 字状语完全可以省略,去除后不仅不会影响语意表达,反而能让语句更加简洁明快,精准有力地传达场景与人物动作。这种过度使用 “地” 字结构的情况,是典型的食而不化的欧化语式,严重违背了汉语言追求精炼、简洁的传统美学原则。这样的累赘啰嗦,让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也是无法容忍的。
再如 “慢慢地退到墙角”“悄悄地、专注地把被夜露潮湿了的浮土扫起来”“仔细地把浮土中的杂物拣出扔掉”,这种表述方式也使得语句拖沓冗长,读来极为拗口。在描述上官吕氏清扫浮土这一简单动作时,本可简洁表述,却因过多修饰词的堆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快速捕捉核心信息,分散了对故事本身的注意力。这一点,若参照鲁迅先生小说中人物动作描写的传神精细准确简洁,差距立显。
从基本的语文规范和阅读体验来看,在文学创作领域,语言的精炼程度是衡量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尺。鲁迅先生所倡导的 “去掉一切可有可无的字”,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对语言精准性与简洁性的极致追求。文学大家曹雪芹的《红楼梦》,脂砚斋赞评为 “一字不可易”,足见其语言的精妙绝伦、字字珠玑。与之相比,莫言作品中的语言呈现出明显的粗糙与随意。大量可有可无字词的存在,使得文本显得臃肿繁杂,削弱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莫言作为当代文学的所谓”大师级“人物,理应代表汉语言文学优秀传统,在文学修辞上精益求精,更上层楼,而绝不应该出现大量粗糙欠推敲的文字。
莫言自身也曾表示宁愿拿所有作品换鲁迅的《阿 Q 正传》,这一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反映出他对自身作品,尤其是语言艺术性的不自信。鲁迅作品以其犀利深刻的思想和精炼老辣的语言著称,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能够直击人心。而莫言的作品在语言艺术上与之相差甚远,难以达到那种简洁而富有深意、字字皆为点睛之笔的境界。
从作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来看,莫言作品难以进入教材,也从侧面反映出其语言存在的问题。教材所选文章通常在语言规范、表达精炼以及思想深度等方面有着极高标准。中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而莫言作品中大量存在的语言啰嗦不精炼现象,显然不符合这一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其语言问题提出批评,恰恰说明莫言作品在语言层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甚至难以通过基本的语文规范检验。
此外,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外界普遍认为与其作品的外文翻译有着密切关系。许多人推测,若非优秀译者进行了再创作式的翻译,以莫言原文的语言质量,很难在国际上获得如此高的认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其作品在源语言 —— 汉语表达上的不足。在文学史上,从语言艺术这一关键维度考量,莫言的作品充其量只能被归为二流。其语言缺乏那种能够历经时间考验、被广泛传颂的精妙与韵味,难以在语言艺术的殿堂中占据一流地位。
莫言作品语言中存在的啰嗦不精炼问题,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与艺术价值。对于一位被寄予厚望、在文坛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而言,提升语言的精炼度与表现力,摒弃这种繁琐冗余的语言风格,是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实现突破与升华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在创作过程中务必重视语言的锤炼,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字词,方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与读者检验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