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已斜阳,我们的脚步已踏上艾山的石阶。
石阶蜿蜒如时光的褶皱,载着姊妹兄弟的虔敬,向华严寺的飞檐靠近。圣思师父的身影早立在山门前,袈裟染着佛光,像一株扎根千年的古松,见证着这座寺庙从瓦砾到庄严的重生——她曾与匠人共搬砖石,同耕山田,让三宝圣殿在鲜花簇拥中睁开慈悲的眼。
萧国壮大师的笔锋在宣纸上游走时,山风忽然静了。墨汁落处,”禅”字如苍鹰展翅,力透纸背的不仅是笔力,更是浮沉半生后对空明的顿悟。宣纸未干,斌儿、大莉两位才女的镜头已捕捉下这瞬间,连同寺前盛开的油菜花、回廊边摇曳的紫藤,都成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偈语。她们追逐着光影,在古筝亭的雅韵里,在菜园的青翠间,让快门声成为与山水对话的注脚。
斋饭的香气漫过禅房时,紫藤花的清甜第一次浸润舌尖。圣思师父说,这是山赠与的良药,可消炎,可镇痛,可静心——原来慈悲藏在每颗谷物里,藏在她亲手栽种的菜畦中。我们围坐圆桌,听碗筷相碰的轻响,像听一场无声的法会,将天然之味化作对当下的感恩。
午后的阳光斜照佛像,鎏金的衣纹里流淌着岁月的慈悲。居士休息室的整洁,书画室的墨香,茶室的氤氲,皆在师父的步履间生长。西行菜园,回廊曲折如心路,亭中品茶时,山风送来油菜花的私语,古筝的余音在山根处荡起涟漪,恍若尘世与梵境在此处轻轻相认。
离别的时刻,暮色已为寺庙镀上金边。圣思师父的手掌粗糙却温暖,一如她亲手搭建的每一处角落。我们怀揣着紫藤花的余味、”禅”字的震慑、山水的留影,踏下山阶。回头望时,寺灯初明,如佛前长燃的慧光,照着来时的路,也照着每个人心中悄然生长的宁静——原来修行不在远方,而在一蔬一饭的珍惜,一笔一画的专注,一草一木的慈悲里。
《华严寺寻心记》
艾山春浅露华浓,同行寻幽踏翠峰。
古寺重光凝匠力,圣思妙手筑灵宫。
萧郎笔落惊风雨,禅字龙腾贯宇穹。
紫蔓牵香融素斋,青蔬承露入清盅。
双姝撷影花蹊畔,众客听琴竹径中。
宝殿庄严观法相,回廊曲折悟心同。
茶烟漫卷亭前月,别绪轻沾岭上松。
此去红尘应记取,人间至味是清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