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印象(六):游喀什大巴扎

作者: 王成武

新疆印象(六):游喀什大巴扎
一连几天在谈生意,闲暇时间我们开车走走。

走入高台子民居,正在建筑修复中,差一点没有给我们进,多亏那搞建筑的是我们的熟人。

高台子上,高低错落的土木结构的房子,有两三层,朴素的土墙,和我们以前家里的土墙差不多,隔着窗户能看到里面,很豪华。鲜艳夺目的,很是诱人,原来只有原住民是可以出入的。

偶尔遇到一家的门饰不知道是什么图案,精妙绝伦,还有维吾尔族的文字,使我着迷。也有残垣断壁破旧不堪的,估计是没有人住了。

我跟着走,一会儿不知东西南北了,真是迷宫一般,转着转着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那是一个老头子转制陶瓷,屋里都是瓷器罐子,还让我们买。

据说这是喀什仅存的土建筑群,穿越着古老的喀什,什么年代建的一直是个谜,他不仅是一片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

那一大群写生的师生还在那里画,只是脱去了外套。路边又遇到维族少妇们正在洗地毯,身边多了孩子和狗。

我纳闷的是在这个没有雨雪的地方,为什么要在高台子上居住?也许原来是客栈,或者是大巴扎的主人。

离大巴扎太近了,转脸就是大巴扎,大巴扎就是我们说的集镇,正好是星期天,只听吆呼声,宋浩把我拽到一边,说就是让你让一让。只见一个骆驼队伍走来,大概是维族兄弟,骆驼高大威猛,骑的人象一位位将军,挺拔雄壮。后边是装载的羊和牛的车队,很少有象我们步行的。

有骑着骏马的,马和骆驼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终于知道什么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了。

进入大巴扎,到处都是牛、羊还有马匹和骆驼,看不到边际。他们手对手在袖筒里,砍价。时不时摸羊的尾巴,大概羊尾巴包含着羊的秘密吧,一车上选择几只羊或牛,就是摸一摸,就能定价。

我看的入神,我还想深入看看,他们不让,拉着我往外走。你闻闻味。他们说。这才闻到有羊膻味和牛粪味,他们就是不喜欢这个味道,我随着他们悻悻的离开。大巴扎多着了,有花帽、乐器、干果、地毯、披肩、柴草、小刀、布匹、羊毛等巴扎,这只是牲畜大巴扎,以后带你看更多的。我听了乐开了花。

原来喀什大巴扎全称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12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来到疏勒国也就是现在的喀什市。那个时候  城里城外  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行商坐贾、  比比皆是 、 杂货分呈、 琳琅满目 , 多国语言 交流贸易 , 繁华集市我正看着大巴扎的介绍,他们又拽了我一把说。
吃饭去。

我看着大巴扎里边的和门边的饭铺,喀什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香飘四溢,令我垂涎三尺。转了一个上午饿了也累了,想找一家坐下来吃吃,他们看出了我的意图,没有让我随便坐下。

找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没有了牲畜大巴扎的味来,非常干净。手抓饭配手抓羊肉。

手抓饭清纯的米香,变成了黄色,主要有胡萝卜和其他的不知道的东西配伍,颗粒饱满,个个都是好样的。手抓羊肉块头真大,我使筷如何也夹不起来,他们笑话我。手抓羊肉是用手抓的,干净的手拿起来吃,真是拿在手里,吃着。这羊肉,不是还有骨头,骨头很少,煮的酥烂特香。手抓饭配着手抓羊肉,口感丰富,米香肉香,天下绝配。

吃了三个月的喀什小吃,唯独这一吃法至今难忘。

随便遇到的那是真的享受,不挑剔,顺其自然,比精心准备和挑剔更有滋味。

人生亦是如此,随方就圆,自自然然,随遇而安。自然,自自然然,自然是天下第一境界!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