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镇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激活土地资源与闲置厂房潜力,动员各村建设温室大棚发展果蔬种植,利用闲置地块打造粗粮加工坊,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昔日“沉睡资产”正变为富民强村的“活力引擎”。
粗粮加工坊
闲置民房变身“致富车间”
近日,记者在岔河镇盛家村粗粮坊农产品加工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将玉米、小麦、黄豆等粗粮进行分装、称重、封口,打包成礼盒发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盛家村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为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该村建设粗粮坊,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岔河镇盛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希介绍:“我们把农家谷物组合成养生粗粮礼盒,每笔订单起订量均超过200份,今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左右。”
据了解,盛家村因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民房闲置。为盘活资源,王希从2023年10月起带队启动“民房变粗粮加工坊”计划,组织村民发展粗粮加工产业,实现闲置资产与闲散劳动力的双效激活。
岔河镇盛家村村民刘媛媛说:“我们在粗粮坊的工作时间非常自由,每天能挣60元,既不耽误接送孩子,又能增加家庭收入。”
设施农业
小田变大田的“甜蜜经济”
马庄村则通过设施农业开辟增收新路径。在村民韩洪超的蔬果大棚,一株株番茄秧苗上缀满成串的番茄,韩洪超正在采摘已经成熟的番茄。
韩洪超介绍:“我承包10亩地建了两个大棚,用于种植番茄和甜瓜。番茄3月成熟上市,可实现8万元收益;甜瓜4月上市,甜瓜采收后还将实施西瓜轮作,收入预计有5万多元。”
马庄村通过“小田变大田”流转土地118亩,建设32座温室大棚,带动本村13户村民从事番茄、甜瓜、西瓜、黄瓜等蔬果种植。
岔河镇马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永说:“大棚建成后,村集体每年可增收6万元。”
镇域战略
从“输血”到“造血”的振兴之路
从盛家村的粗粮产业到马庄村的蔬果大棚,岔河镇以创新思维盘活资源,走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集体强”的振兴之路。接下来,该镇将继续深化“一村一品”战略,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助力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岔河镇人大主席郭帅表示:“我们全力做好‘一村一品’培育,通过特色种植、村企联营等方式有序推进13个村的集体增收工作,为实现‘两个增收’提供保障。”
记者 / 程艳芳 王自江
编辑 / 卜非凡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张瑞 监制 / 赵源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