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被誉为“捡回另一半农业”。如何变废为宝,实现“秸”尽所能?今年以来,岔河镇东沙庄村通过盘活闲置厂房,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现秸秆“变废为宝” ,让过去犯愁的“生态包袱”离开田地,成为抢手的“金色财富”。
“废料”→“饲料”
9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岔河镇东沙庄村的秸秆饲料加工中心,只见一捆捆硕大的圆柱体秸秆整齐摆放。在另一侧,工人们正在对打包好的秸秆进行晾晒,等待着下一步的深加工。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占地80多亩,建有1栋秸秆饲料加工中心、秸秆存储点两处,配置秸秆收储机械设备7台(套),计划全年收购小麦秸秆、玉米秸秆2万吨,年产秸秆饲料1万吨。
东沙庄村党支部书记巩凯介绍:“项目于今年5月开工,7月建设完成。目前我们已经接了一些订单,正陆续进行生产。”
“老大难”→“香饽饽”
东沙庄村耕地46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往,每年麦收后的秸秆除了部分还田外,多余的秸秆如何处置成为东沙庄村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解决难题,村两委多方考察,先后到睢宁、枣庄、临沂等地参观学习,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盘活一处闲置厂房,采取“村集体+国有企业”合作模式,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把无用的秸秆变成有用的饲料。
巩凯说:“我们收购了全镇7个村的秸秆,共7000多吨。深加工以后,产品多销往内蒙古、宁夏、云南等地,预计今年能为村集体增加70万元收入。”
如今,在东沙庄村,田里的秸秆不再是“负担”,而是“财富”。下一步,该村将继续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项目撬动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的转变。
巩凯表示:“我们准备参加全国性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学习好的经验,引进先进设备,促进秸秆朝着肥料化、能源化方向发展,推动集体经济更上新台阶。”
记者 / 王鹏 王煌
编辑 / 裴培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黄扬 监制 / 彭斌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