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土山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派繁忙。作为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土山镇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将“小田变大田”改革与现代化农田基础设施相结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4月7日,在土山镇街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标段施工现场,十余台挖掘机正紧张作业,工人们忙着安装生态护坡模板、修建过路涵洞。项目负责人冯宪勇介绍:“工程自去年11月开工以来,已完成退水闸、箱涵桥和涵洞等主体工程建设,总体进度超过95%。”
据了解,该标段涉及苏庄、街南、刘井三个行政村,总投资118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体化泵站、机耕路和桥涵等配套设施,预计4月底全面竣工。
“我们组织了10支施工队、100余名工人同步施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冯宪勇说,“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土地连片整治,灌溉保证率提升至90%,新增灌溉面积780亩,改善排涝面积700余亩,显著提升农田抗灾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
在聂阁村,10.6公里的机耕路和7.3公里的灌溉渠建设已进入尾声。放眼望去,千亩良田沟渠相连,田间道路纵横交错。
“以前田间道路狭窄,农机作业很不方便。”聂阁村村文书聂礼轶说,“现在机耕路直通田头,机械化耕种成本降低了20%以上。”
新建的变频水泵泵站每小时流量达750立方米,使灌溉效率提升3倍。“过去需要两天半完成的灌溉作业,现在一天就能完成。”聂礼轶介绍,“这个泵站覆盖3000亩农田,不仅节水50%,还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了水肥用量,预计亩均粮食产量可提高7%。”
在刘井村的田间,村民正熟练操作着植保无人机。“以前全靠人力,现在全程机械化,既省力又高效。”村民笑着说。
如今,完善的田间道路网络和便捷的灌溉系统,加上镇农技人员的驻点指导,让精准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普及应用。
据悉,2024年土山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涵盖街南、聂阁、宋圩等10个行政村,总面积2万余亩。这些建设不仅提升了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更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根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预计在2030年前,土山镇将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树立典范。
融媒体记者:王壮
摄影:夏俊杰
编辑:裴培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