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情感流淌的岁月(272—275)

作者:陈志宏

小说连载:情感流淌的岁月(272—275)

2 7 2

金色的九月,阳光比较柔和了,秀福糕点厂的厂区内仍然出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邓西平。邓西平在邓来福的预留地里种上了萝卜,香菜,还有二分那么大的地,种上了苏州青。今年春天栽下的几棵石榴,接了为数不多的石榴已经染上了火红的颜色了,正在耀眼夺目。上个星期天,邓西平从杨林村花农哪里买来的三十盆萄花,巳经含苞待放,那碧绿的的叶子,露出油汪汪的亮色。还有那秋天仍然盛开的月季,已经不像夏天那样无精打采了,她突然间精神斗数,大放异彩,惹人喜爱。那偏西金色的太阳,照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胜过春天的的绚丽,正在依她俏丽的姿态,迎接着中秋佳节的到来。

这时的邓西平,正在给菜地里锄草,他看见苏州青的嫩嫩的绿叶上有些小青虫了,他想明天必须打农药,否则,长势喜人的苏州青就会被吃花叶的,吃的乱七八糟的,也影响观看。香菜味大,是不生虫的,但是它作为优秀的调味品能给烧鱼提鲜,凉拌菜提神,入口纯香的清新味道,使人吃进嘴里,回味无穷,因此,在农贸市场上一直价格高昂,倍受人们的青睐。今秋邓西平所种的香菜,长势良好,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幸福感觉。那一大片红萝卜,已经有鸡蛋那么粗了,要不也不会被人拔了几个窝窝的。虽然是邓西平种的,但是,他没有舍得吃一个,因为这片园地里的蔬菜,观赏价值应该高于食用价值。吃者也就是过过口瘾,而观者看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邓西平对于客观环境下,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中,应该是精神欣赏大于物质享受。从这种认识看,哪个偷吃萝卜的工人的竟界一定是低下的。而哪些看到的观赏的人,精神竟界是开阔的,他们正从精神层面上来享受着物质的美好。邓西平这样想了半天,也把自己绕糊涂了,这时候,我不再想这些抽象的美学概念了。他不在锄草了,站立起来,伸伸发酸的腰,一眼就看见美丽的夕阳,正在烧红了西半天。远处的成阴县城一座座楼房都在沐浴着金光辉煌的阳光之中,显得格外的明丽动人。这时,傍晚的微风阵阵吹来,给人,送来了清新、凉爽的感觉,让人们意识到,金色的秋天真的就要来临了。

邓西平在秀福糕点厂劳动了半天,他的心情格外的美好。他从秀福糕点厂走到杨林村家中大约需要二十多分钟,在这二十分钟里,他想像着生活的美好,劳动者的幸福,今晚,他要炒碟花生米,煮上几个白水鸡蛋,搞点蒜泥美美的喝上两杯。花玲玉要是喝更好,不喝也不影响自己的好心情。他不嫉妒花玲玉天天有那么多的酒场,因为那种逢场作戏的场合他很厌恶。邓西平怎能不想,原先那个单纯真诚的花玲玉现在变得让他真的不敢认了。现在变得这样强势,让人望之生畏也。到家了,开门进家做饭办菜喝酒,享受享受生活的乐趣,人生足矣!

花玲玉下班回家了。邓西平问她:"怎么下班这么晚呢?"

她和邓西平诙谐的说:"站好最后一班岗。"

可也真是巧了,第二天,局长找她谈话,让她退居二线,新教育科长已经到位,让她把工作交接一下。尽管花玲玉知道自己下个月退居二线,但是没有想到八月二十六号,局长就不让她干了。花玲玉感觉非常失落,她把办公室里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箱子里面,放在自行车后货架上,捆绑好于上午十点多钟就来到家了。这时,邓西平正要去秀福糕点厂去打农药。看到花玲玉蔫蔫的回来了,邓西平就问:"怎么回来了?"

花玲玉说:"不回来我还能上哪里去。"

邓西平听后也不敢再问了,背着喷雾器出了家门,朝秀福糕点厂走去。

2 7 3

花玲玉想到过九个月份让她退居二线,可她怎么都没有想到星期一刚上班局长找她谈话,说了些好话,总结了她干教育科长这些年,成绩卓著,这好那好的说了一大堆,最后还是不让她干了。她心想怎么不能将就到八月三十一号星期六。这星期一一大早就找人谈话也太不吉利了。

花玲玉来到家后,把自行车朝院子里一扎,自己进卧室躺下了。可是,她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她回忆刚进教育科时梁局长把她捧上天,人人见到她都肃然起敬,还不知道将来她会形成什么样的气候似的。可是梁局长高升了,她却无人问津了。虽说有几次上级领导要提拔她的机会,但是都被她婉言谢绝了。丧失了良好的机会,也许那个时候她能抓住机遇的话,说不定她早就升到市里了。因为那些年女干部奇缺。人啊,都是命啊!一顺百顺,一好百好,可是就那一次最佳的机会被她拱手相让了。如果说要真心实意的问她后悔吗?她肯定的说,不后悔。花玲玉扪心自问,不后悔,叫你退居二线你反应这么强烈干什么?她又一想,这要比起当年邓西平被人污陷三条人命开除公职,打回原籍还算事吗?她想到这释然了。不行!虽然退居二线,但还不老,正值人生的黄金期,要把这段时间安排的丰富一些。人活的是什么?还不是"精气神"吗?就按原先的打算来,到外面走走看看,第一站先到新疆伊犁妹妹花玲珑那地方看看。她对妹妹几乎失去了联系,就母亲去世她都没能回来,让邓西平多带点钱,如果妹妹过得不好,接济她一些。然后再买点秋河小魚干等土特产带上。在她的记忆中,妹妹最爱吃小龙虾、小鱼干了。说走就走,她给邓西平一说,邓西平只能唯命是从,赶快准备了一下,他们赶到徐州搭乘了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特快列车,于第三天上午十点到达。邓西平说:"咱们歇歇再走吧,在这里玩玩看看,这里毕竟是新疆的首府。"

花玲玉也感觉累了,她回答说:"好吧,咱们找一家好一点的宾馆吧!人生地不熟的,听说这里的治安没有咱们哪里好。"

邓西平同意花玲玉的观点。他们来到了汉庭酒店住下了。这里的条件很好,不过价格是贵了点,标准间一天三十八元,这对特别节俭的邓西平来说已经很奢侈了。但是,没有办法啊!出门就是来玩的,玩就是得花钱。他们安顿下来,简单的吃点东西,美美的睡上一觉。

待到邓西平醒来,花玲玉还在呼呼大睡。邓西平没舍得把她叫醒,自己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一路所见所闻和心理上的感觉。

邓西平在临来的头一天晩上,和花玲玉说,多带点衣服。花玲玉的意思,带件羊毛衫就行了。到乌鲁木齐才知道他带了件毛衣是正确的。光听说新疆这地方温差大,邓西平一下车就感觉到了,他心想到了夜晚就会更明显。不管怎样,向他这样的年纪了,一定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能受凉了。

花玲玉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了,花玲玉洗洗漱漱后,对坐在椅子上趴在写字台写东西的邓西平说:"别写了,下去吃点东西,到外面转转去。"

邓西平忙把笔记本合上,也进卫生间洗了一下脸然后背着小跨包和花玲玉一起出去了。

出了旅馆,他们溜溜逛逛的来到了小吃一条街,他们吃完饭后继续逛。他们慢慢悠悠的,看这看那,然后进了小商品批发城。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看得应接不暇,花玲玉不知买什么是好。邓西平的观点是,去时候尽量少买东西,回来的时候再多买点。花玲玉不是这样,感觉什么好,成阴买不到的,她们认为用得着的就买。这里卖小妆饰品的很多,金银飒飒的,非常漂亮,可惜她家缺少女孩子。她就生一个邓花,平时最不爱打扮,再说她跟着五哥、六哥一起去北京了。有五哥、六哥在北京,邓花开学报到注册等事宜就不要父母问了,给钱就成。

花玲玉一想起她的孩子们,就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有个专家说的好:"孩子就是父母亲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亲的骄傲。"这话说到花玲玉心坎上了。

2 7 4

邓西平跟着花玲玉转转悠悠三四个小时过去了,按理说天应该要黑了,可这里太阳才刚要西下,邓西平看看手表都快晚上七点了。仍然阳光灿烂,火烧云霞满天,他这才想起来同样是七点钟,成阴已经黑了,可这地方还是娇好的傍晚,还得两个小时才能黑天。他对花玲玉说:"天不早了,咱们回宾馆吧!"

花玲玉逛街逛的意犹未尽,转脸不无好气的说:"你就会催,天还没黑,再转转。"

说实话,男同志最怕的事情就是和女人逛街,你要不是隐密的情人关系你根本受不了。要不是邓西平包容性强的话,他们非吵架不可。邓西平无奈的跟在花玲玉后面,他就似她的佣人是的,花玲玉买一件,他给收装进包里,邓西平只能做到这样了。邓西平又一次的看看手表,现在已经是晩上的八点多钟了。花玲玉似乎也感觉时间不早了,她就和邓西平出了商城。太阳还在照耀着五彩斑斓的晚霞。花玲玉不由自主的说了一句:"妈的,还没黑天。"她这才问问带手表的邓西平:"凢点了?"

邓西平看了看手表说:"九点多了。"

花玲玉惊讶的问:"这地方九点了,怎么还不黑天呢?"

邓西平说:"这是西边吗?人不是经常说太阳,东升西落吗?因为这地方天明的晚,所以,天黑的也晚。"

花玲玉方才明白,现在她才承认,真没有邓西平懂得多。

他们匆匆的赶回了宾馆,十点多钟才出来看乌鲁木齐闻名于天下的夜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他们今天真的很累了,然后回宾馆休息了。

第二天他们就去伊利了。他们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妹妹的丈夫了,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妹妹在一九六二年就得病去世了。妹妹的丈夫后来又找了个女朋友结婚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和老家成阴密林村失去联系。所以,邓西平在临来的时候去密林村找到了花玲珑丈夫的通信地址,他们就来到了伊利。情况继然是这样了,花玲玉在妹婿的陪同下,来到了花玲珑的坟墓前烧了一把纸后,就和邓西平直接回家了。

从此以后,花玲玉在也不提旅游之事了。她对邓西平说:"不要给孩子们说。咱们就全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邓西平表示理解。邓西平怎么都没有想到那么漂亮的花玲珑竟然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没了,真是使人心疼。

花玲玉退居二线后,除了那趟悲伤的新疆之行外,她哪里都不去。就在家窝着,偶尔也帮帮邓西平打扫打扫卫生,择择菜之类的活儿。有时候也随邓西平到秀福糕点厂做做义工。她最喜欢的还是随邓西平两人一起种种青菜,管理花草树木。她不愿意进车间,哪里面都是不熟息的面孔。唯一认识的邓芹,还是她仇人邓世军的二闺女。虽然邓芹见她亲的不得了,花玲玉就是不想看见她,因为,花玲玉一看见她就想起了邓世军那张狰狞的面目,她就恐怖,高兴的心情就会荡然无存。

花玲玉看到儿子邓来福的这片事业,她还是很高兴的。但是她又替三儿子来运发愁,当初建房的时候,让他慎重,可是谁能想到市场就这么疲软呢!讲到这,花玲玉衷心的为邓来运祈福:"上帝保佑我儿子吧!让我三儿子来运商品房卖出去吧!"

邓西平说她管的太多,还是放下心来,过两天消停的日子吧! 还说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花玲玉听着邓西平说的也在理。于是,她就对邓西讲:"在家看看书,听听歌曲,拾掇拾掇多好。

2 7 5

邓来喜看过父亲的书稿《情感流淌的岁月》后,反复琢磨推敲玩味,感觉作品有深度,把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写的淋漓尽致。最大的成功就是把那场长达十年政治运动中各类人物一个个写的栩栩如生,没有一点雷同之处。邓来喜感觉到父亲的作品跨度大,年代长,充奋展示了我国建国之初一直到改革开放后这十多年的城乡结合部的全景式立体感特定的历史画卷,写的很好。希望父亲再接再厉写下去,写完后直接寄到我这里来,我阅后再作处理。

邓来喜是通过长途电话给父亲讲以上这番话的。邓西平听后倍感欣慰,因为四儿子这个上海文学界的新秀首先肯定了他的作品。这里面没有一点恭维的成份,邓来喜评的都是入木三的内行话。这就进一步的提高了邓西平的自信心,一定要把这部书稿圆满的完成。

邓西平想,如果人要想干点事业,首先要有好身体。他目前身体,还很健康,这是得益于在邓南村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锻练有关系。所以,他相信任何事物都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用辩证唯物的方法去处理来解决问题,就能把问题解决好。邓西平首先把身体锻炼放在第一位,每天早上,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秋河大堤上坚持一小时的走路,晚上吃过饭二十分钟后仍然坚持一小时的锻练,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这样做才能有个好身体,有了好身材,才能保证每天一千五百字至两千字的创作计划。

家里就两个大人,饭菜也好办,邓西平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每天都能完成一千五百字的写作任务。

许多作家在谈写作体会的文章中,都谈创作苦,在邓西平的认识中,创作是一项最好的劳动。比如长期处于创作的人,他们的思维是敏捷的,他们的大脑都是机灵的。写作能使人减少老年痴呆,它能锻练人的坚强意志,减少消沉情绪的影响。邓西平这些亲身经历的感受,要不是亲自体验过的,任何人对他说,他都不会相信的。

到了九月九号晚上,邓来运开着车子带着梁青青和梁小宝来看邓西平老俩口来了。顺便问问这趟新疆之旅的情况。邓西平递了个眼色给邓来运,希望他不要问了。可邓来运打波沙缸问到底。花玲玉对来运说:"你小姨二十四年前就死了,别问了我们哪里都没去!"说着说着花玲玉落下眼泪了。

邓来运一看这种情况,忙着又安慰起母亲来了。梁青青也说:"都过去二十多年了,你不要难过了。"

花玲玉说:"不难过是假的,但这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们放心,我慢慢会好的。"

邓来福这些天来忙的不可开交,加班加点不说,有时候通宵达旦的连轴转。实在熬不住的时候他就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有人会说他财迷,不值得同情。朋友们!你们说错了,邓来福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他必须在这里拼命,正是因为他诚实守信的拼命努力完成今年月饼季,尽量满足市场需求,使人们能吃上优质的月饼,他们拼的值。

邓来福给工人们讲:"我们再拼上十来天,今年的月饼季就熬过去了。到月圆之夜,我们就能安心的收获与家人团聚的欢乐。现在好好的干,到了八月十四下午,我让会计准备好现金,咱们分完钱后,每人到仓库保管员哪里领十斤月饼两瓶秋河大曲,好好过节!"

邓来福讲完话后,获得一片热烈的掌声。吴承义等许多上了点岁数的师傅们说:"邓长年轻有为,真能干啊!今年月饼销售真好,根本就没有库存。这个中秋季,工厂效益一定可观。我们的待遇也会越来越好的。"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