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十年(1077)四月,
40岁的苏轼出任徐州知州,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率民抗洪,寻找煤炭,兴建黄楼,为民祈雨,
展示了一州之长出类拔萃的工作才能,
不仅如此,
苏轼还走访了许多名胜古迹,
以真挚情怀谱写了最美诗章,
给古彭徐州留下了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从和东坡先生
有关的诗作和故事中,
看看苏轼当年都去过徐州哪些地方
……
看看他是如何爱上徐州的,
让我们随着他的目光,一览千年。
通守彭城闻昔年,长堤亦得号髯仙。
涨波未到麦芒绿,绝胜西湖花柳妍。
——清 · 爱新觉罗 · 弘历
熙宁十年(1077)七月,黄河在河南濮阳决口,
洪水泛滥,直冲徐州而来,
苏轼听说后,发出了豪言壮语,
“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
率领军民抗洪,三过家门而不入,
由于应对及时,避免了一次毁城之灾。
洪水过后,苏轼对徐州堤防感到担忧,
次年二月朝廷拨款,
苏轼又在城外修筑了七处防洪大堤,
其中包括从建国西路到云龙山这一段,
对保护徐州城安危和黎民百姓生命财产
做出了莫大贡献。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徐州,两次提笔写到苏堤,夸赞苏轼一心为民的同时,还盛赞徐州苏堤的景色优美远胜杭州西湖。《苏堤》:“通守彭城闻昔年,长堤亦得号髯仙。涨波未到麦芒绿,绝胜西湖花柳妍。”
如今古老的苏堤成了徐州市区主干道,
枝叶扶疏,道路宽广,
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
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
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
——宋 · 苏轼
古彭徐州,群山环抱,南引江淮,西通梁宋,
自古是形胜之地。
在这广褒的大地上有一处奇观,
那就是九里山和楚王山之间天然形成的大山谷,
汴水西来,蜿蜒而过,山水交融,气势恢宏,
宋代把这个大山谷叫做谼,
在城墙西北建有望谼(hong第二声)亭,以便远眺。
1077年10月,苏轼来到望谼亭,大河沧沧,
内心不由酸楚起来,于是作诗《登望谼亭》,
从其诗作中不难看出苏轼
心怀民生疾苦,情系百姓冷暖。
可惜的是,
苏轼整理诗集的时候居然把这首诗忘得一干二净,
但徐州百姓没有遗忘,百姓一传十,十传百,
没想到又传到千里之外苏轼的耳朵里,
苏轼于是说道:“仆在彭城,大水后登望谼亭,偶留此诗,已而忘之。其后,徐人有诵之者,徐思之,乃知其为仆诗也。集中无之,以入河复诗后。”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宋 · 苏轼
燕子楼位于云龙公园北部,
一千多年来,屡建屡废,并多次迁址,
1985年,重建于云龙公园知春岛,
是一座飞檐斗拱的二层小楼。
关盼盼是唐贞元年间工部尚书
徐州刺史张愔的爱妓,能歌善舞,风情万种。
张愔去世后,关盼盼念旧爱而不嫁,
居燕子楼十余年,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
演绎了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1078年10月16日,苏轼夜宿燕子楼,梦到关盼盼,
写下《永遇乐 徐州夜梦觉北登燕子楼作》,
这首词触景生情,意象空灵,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发出“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感慨,
表达出一种超凡出世的禅意思想,深得后人赞誉。
彭城古战国,孤客倦登临。
汴泗交流处,清潭百丈深。
故人轻千里,茧足来相寻。
何以娱嘉客,潭水洗君心。
——宋 · 苏轼
汴泗交汇仿古纪念石阙位于解放北路坝子街桥西北角。
古代,汴水和泗水在这里合流,激流湍急,
汹涌澎湃,景色壮观,
韩愈、苏轼、王鏊等一大批文学家观景后留有诗文。
1077年,苏轼和梁先、舒焕一起在此泛舟,共度美好时光。
苏轼心情大好,快意写下《与梁先、舒焕泛舟 得临酿字》这首诗。
1077年夏天,李邦直奉命出使徐州,
在徐州巡查工作期间,伫立古城墙,远望百步洪,
有感于徐州山水之壮阔,
遂于城墙东南角修建了一座亭子,
并请苏轼命名为快哉亭。
1083年6月,诗人贺铸也来到这里登高揽胜,所写诗歌揭秘了快哉亭名字由来和详细位置,其《快哉亭》诗序曰:
“彭城郡城之东南隅,提点刑狱官废廨也。熙宁末,魏郡李公持节来此,构亭城隅之上,郡太守眉山苏公命名曰快哉亭。下有爽垲数十步,即唐人薛能阳春亭故址也。癸亥六月始登此亭,因赋是诗。”
快哉亭和阳春亭虽然都位于城墙东南角,
但是两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少说也有十余米。
明清地方志为了把两座亭子一并叙述,
往往把快哉亭说成是在阳春亭故址重建,
严格来讲,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077年,徐州大水,
苏轼在这里指挥民众修东南长堤,
筑起一道“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大堤,
正是这条东南大堤抵挡了洪水对古城的侵袭。
一新柱石壮严闉,更值西风落帽辰。
不用游从誇燕子,直将气燄压波神。
山川尚绕当时国,城郭犹飘广陌尘。
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
——宋 · 苏轼
《九日黄楼作》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宋 · 苏轼
黄楼位于中山北路庆云桥东侧,
故黄河公园内,仿古建筑,双层飞檐,
内有苏辙《黄楼赋》四楞古碑。
古有厌胜法,以物来辟邪。千百年来,由于黄河在徐州恣意泛滥,古人采取了厌胜法,以为土能克水,徐州有黄楼;以为蛟龙畏铁,徐州有铁牛;以为狗能守护,徐州有石狗。这三种镇物尤以黄楼为最,最高,最大,时间最悠久,最能体现徐州百姓不怕困难勇于抗击自然灾害的精神以及祈求安居乐业的愿望。
1078年8月,黄楼落成,
苏轼挑选了重阳节这天举行隆重典礼,
那天苏轼的心情无比舒畅,一天赋诗两首,
《黄楼致语口号》和《九日黄楼作》。
从北宋至今,黄楼成了苏轼文化的一个地标,
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到徐州登高望远,
欣赏山美水美的同时,
感悟苏轼“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的意境。
水绕彭城楼,山围戏马台。
古来豪杰地,千岁有余哀。
隆准飞上天,重瞳亦成灰。
白门下吕布,大星陨临淮。
尚想刘德舆,置酒此徘徊。
尔来苦寂寞,废圃多苍苔。
河従百步响,出到九里回。
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
荡荡清河堧,黄楼我所开。
秋月堕城角,春风摇酒杯。
迟君为坐客,新诗出琼瑰。
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
他年君倦游,白首赋归来。
登楼一长啸,使君安在哉。
——宋 · 苏轼
戏马台位于彭城路步行街东侧,海拔高度不过百米,山峰矮小但文化底蕴深厚,因有项羽秋风戏马的高台曾被誉为徐州第一景。
1078年,苏轼送好友郑彦能回大名府,在《送郑户曹》一诗中写到:“水绕彭城楼,山围戏马台。古来豪杰地,千载有馀哀。隆准飞上天,重瞳亦成灰。白门下吕布,大星陨临淮。尚想刘德舆,置酒此徘徊。”
苏轼博学多才,善用典故,一口气讲了四个帝王将相的故事,
刘邦、项羽、吕布和刘裕,
且宋武帝刘裕为宋公时,曾在戏马台大宴宾僚,
受邀下属多达一百多人,著名诗人谢灵运和谢瞻同题作诗,
即席吟诵。
这次集宴影响深远,因在九月九日举行,
后演变为重阳节登高望远民俗文化,
作为一种礼俗相沿至今。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宋 · 苏轼
云龙山位于徐州优美的云龙湖东侧,
山峰九节,长度3公里,
主峰海拔高度142米,呈西南—东北走向。
云龙山因苏轼登临而大放异彩,
数不清的历代文人墨客来这里追寻苏轼足迹,
云龙山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近可瞻苏轼醉卧的石床,
远可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
而苏轼第一次登云龙山是在1078年9月17日,
随同前来的还有张天骥、颜复、王巩三人,
苏轼是个小酒量的大文豪,
酒后登山,醉卧石床,写下了少见的七句诗《登云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