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一

作者:顾遵亚

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一
北京今年的天气很暖和,虽然是寒冬,白天气温也只有在零下4一5度,没有多大风,风和日丽,很适应户外活动。

老伴问我:“这么好的天气,你打算怎么活动,是去公园听唱歌,还是去游览京杭大运河”?

我看这么好的天气就回答她:“当前去游览大运河了,你陪我去吗”?

老伴回答我 :“去啊,咱们就去北京段大运河溜溜,上次我陪你参观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漕运码头,燃灯塔,高碑店、郭守敬纪念馆路等地方。这次咱们去城区内的京杭大运河沿着河岸走走,参观一下旧的遗址,欣赏京城内大运河两岸的风景”。

她提出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她知道我近几年热爱上京杭大运河,喜欢游玩大运河,想法正适合我的心意。

翻阅了一下资料,看到昔日的北京段大运河源头,滚滚的河水始于白浮泉,西折向南而去,过双塔、一亩泉、温榆河、玉泉河等水系,经由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海、南海、又从文明门(今崇文门)东南出,一路流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再入白河(今潞河),总长为82公里。

这么长的距离我们先去哪里,从哪里开始呢?经过二个人的商量,意见一致后,我就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张北京地区的交通地图,查一下北京大运河的水系和走向,觉得万寿寺比较合适,坐634路公交,到紫竹桥北站,离万寿寺很近,下车就到。而634公交车离我们家行近,决定从万寿寺开始,然后再分别分时分段的向两边走,争取完成对大运河北京段的了解。

2024年12月13日我们开始徒步行走京抗大运河北京段,游览两岸风光,去找清北京段的水系。早上把孙子送到学校,回来后就和老伴乘上634公交车向万寿寺方向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程,在紫竹桥北站下车,步行2分钟来到万寿寺。万寿寺位于南长河北岸。

南长河,西起颐和园昆明湖南端绣漪桥,东到西直门外高粱桥。由古高粱河和人工渠道段河道组成,全长10.8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长河沿岸柳色依依,风光旖旎,也是京城市民郊游踏青的胜地。也是著名的皇家御河,史称“慈禧水道”。

我们走进万寿寺,正赶上寺内讲解员向游客讲解万寿寺的历史。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1985年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万寿寺属于北京艺术博物馆,一是每天分时段有无偿的讲解员讲解员,二是因为是艺术博物馆,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寺内禁止烟火,所以游客进寺内不许烧香拜佛。

万寿寺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行宫,占地面积31800平方米。中路建筑有八重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万寿殿、大禅堂、观音殿、无量寿佛殿、万佛楼。东路建筑为方丈院,西路建筑为行宫院。主要建筑有大门,寿茶房、寿膳房、前正殿、正殿、梳妆楼、大悲堂等。

万寿寺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为研究古代园林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1979年8月21日,万寿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万寿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寺河的南岸是万寿寺码头,码头管理处,有约一百米的仿古建筑“慈禧水道”长廊。

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一

慈禧水道要从光绪十四年说起,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新修好了颐和园。颐和园是三分山、七分水、一亩田,可谓山水结合,动静相宜。而慈禧坐车去游园,只能看到颐和园的四分之一,她为了能达到游玩庆幸的目的,又疏浚了一条水道,由她方便去颐和园游玩,后来这条水系被称为“慈禧水道”。

水道疏浚后,慈禧再乘舟去游玩时景色就大不相同了,看远山似画,如入仙境,游船穿行于亭台楼阁之间,好像船在云中走,人在画中游。

慈禧太后每次去颐和园,先是出宫坐马车或大轿到万寿寺,再从万寿寺登船经“慈禧水道”到颐和园。从万寿寺门前经过,万寿寺也就理所应当被选为慈禧出游的行宫。

据统计,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按照慈禧太后岀游的排场,万寿寺在光绪初年作为行宫标准太低。因此光绪一朝,几次扩建,一度成为京西第一大寺。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开放的部分是万寿寺原规模的一半,东路的许多房产还没有腾退出来。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和慈禧几乎在同一天驾崩。国运衰则百事哀,因光绪皇帝曾被慈禧软禁在颐和园内,隆裕太后于1908年下懿旨:永不游幸颐和园。慈禧水道从此断航。

沿着长河北岸向东,走到广源闸遗址。广源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是元代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工建筑物。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现存头闸,也是京抗大运河最北端的第一道闸。该闸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定为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闸的北端、长河北岸有一座龙王庙。坐北朝南,采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常见的抬粱木构架形式。虽然这座庙宇规模不大,却是北京地区龙王庙信仰的典型实物载体,是长河沿岸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

龙王庙是专门供奉龙王的祭祀场所,通常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王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等与水相关的至尊大神,因此龙王庙在古代主要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思。

这座龙王庙建于元代,明正德六年(1511)重修庙宇时,曾立《重修龙王庙记》石碑一块,其上铭文曰:“西山玉泉注为西湖水中流至广源闸之北岸立庙以祀龙王之神,盖欲资其威灵默佑也”。1979年,龙王庙再次进行修缮。

参观完龙王庙,沿着河边继续向东走,走到真觉寺。真觉寺是明永乐年间,印度僧人班迪达向明成祖朱棣进献五尊金佛和一幅印度式“菩提伽耶精舍”,即金刚宝座的建筑图样,被永乐皇帝封为国师,并下诏依此图形建造佛塔。明成化九年(1473),金刚宝座竣工,赐名其觉寺。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5座小型石塔,又俗称五塔寺。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皇帝为其母后七十大寿重修真觉寺,为避请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名讳,改称大正觉寺。

198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利用真觉寺旧址成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并对游客正式开放。

1957年10月28日,真觉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真觉寺内的真觉寺金刚宝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着南长河北岸继续向东走,走到紫竹院公园,南长河穿园而过。紫竹院公园始建于1953年,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全园占地45.73公倾。

它是一座幽篁百品,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造景模山范水求其自然,掇石嶙峋精心安置,亭廊轩馆错落有致,修竹花木巧布其间。举目皆如画,四时景宜人。春风暖筱百花舒,夏露轻舟翠盖浮,秋雨润芦枫叶艳,冬云瑞雪映松竹。

中部青莲岛上有“八宜轩”、“揽翠亭”;明月岛上有“问月楼”、“箫声醉月”;西部有“福荫竹院”、“跨海东征”、“西提湿地生态景区”、南部有“澄碧山房”及游乐园。长河北部是独具江南园林特色的“筠石苑”苑,淡雅、清秀、幽静而别致,内含“清凉罨秀”、“竹深荷静”、“友贤山馆”、“绿云轩”、“斑竹麓”诸景。

在紫竹院公园内有一组画展,画展的内容是《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

乾隆十六年(1751),为庆祝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皇帝对长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建筑和修缮。清政府专门设立“长河工程处”,全面规划并完成清挖河底,局部拓展河道、整修泊岸、修建行宫和码头等工程。

整幅画卷110米,以超长卷纪实性绘画的手法,展现了乾隆皇帝“以孝治国”的理念,展现清代京城生活,展现南长河五塔寺沿线河胖风景、园林寺观、杂技百戏及帝后出巡官绅相迎的盛大情景。

这组图共有四卷,笫一卷题“嵩呼介景”,自万寿山东宫门外绘至昆明湖南长河麦庄桥东;第二卷题“川至迎长”,自长河畔万寿寺起,绘至高粱河止;第三卷题“康衢骈庆”,绘西直门至西安门沿途场景;第四卷题“兰殿延禧”,绘自西安门至紫禁城内寿安宫的场景。

从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下庆典的盛大与长河两岸的繁盛景象。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不仅堪称艺术精品,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幅展示中国清朝亁隆时期重要庆典活动的珍贵画卷,是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展览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充分领略了长河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步行经过北京动物园北门,出了紫竹院公园来到紫御湾,古色古香的紫御湾,仍保留着唯一的御用码头和河边休息的行宫。

紫御湾码头位于紫竹院公园内的紫御湾古码头,紫御湾码头是当年皇家的御用码头,从码头坐船可到颐和园观景,这条水道是清乾隆年间被整治为皇家御用河道,到了光绪年间,更是成为慈禧太后避暑的必经之路。

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一

由于天气寒冷,游船停止营运。夏季可以从紫御湾码头乘船出发,途经广源闸、万寿寺、麦种桥、长河闸、最后到达长河闸,抵达颐和园的南如意码头。乘游船可以体验到慈禧太后的皇家游船之旅。

从紫御湾码头到颐和园全程大约25分钟,每天开放时间为9点半至下午4点,每整点发船。票价:全价票(1.4米以上)每人100元,儿童票(1.2至1.4米以下)每人50元。船票有单程和往返两种选择,单程票每人100元,往返票每人150元。

紫御湾码头的下游就是紫御湾船闸。整体闸分为:紫御湾船闸和紫御湾输水洞。

紫御湾船闸建于1998年,闸门形式为平板人字钢闸门,宽3.9米,高3.28米,上下游水差约有2米。主要功能:通航。

紫御湾输水洞也建于1998年,2孔,直径1.2米,电动闸阀控制,主要功能:供水。

紫御湾船闸管理站位于海淀区紫竹院街道,桩号南长河2十135,隶属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环管理所,场区占地20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

管理站业务除了负责通航、供水外,还负责水文观测、管理站上下游水环境巡查、水利工程运行与维护等。

从万寿寺到紫御湾船闸大约有3公里,我们一路是边走边看,边看边欣赏。有时还找祖籍是北京老人聊天,向他们咨询京城内大运河的历史。经他们介绍,有此故事是在书上很难看到的知识。

走过紫御湾船闸,时间已是下午二点。不再向前走了,因为沿河两岸没有吃饭的地方,中午饭也没有吃,也感觉到累了,还要赶回家到学校接孙子放学。下次再接着往下游。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X~的头像
    X~ 2025-01-08 15:50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点赞

  • 顾遵亚的头像
    顾遵亚 2025-01-07 20:39

    谢谢黄老师的点评

  • 传奇黃兴洲的头像
    传奇黃兴洲 2025-01-07 18:27

    你老弟和弟妹的游古运河真潇洒,沿途景观,历史记载,年代,数据详细,难得,绝非走马观花,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