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小镇上,小时候镇上十天逢三个集,即三、六、九日。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和赶集的人奔向小镇。
街市上早早传来叫卖声,人群的闹哄哄的讲价还价声,人欢马叫,鸡鸣狗叫,一切生活用品都要集镇上采购,街上挤满男女老少,赶闲集的,什么也不买,什么也不卖,到集市上看一看也图个开心。上午九时左右是赶集人最多的时候,打拳卖艺的登场,打场子吸引人围观,说书的,唱大鼓的二个半圆月牙板敲的叮叮当当、大鼓敲的咚咚响,声音传遍整个街,余言传到村外。
逢大集说书人有二、三个,小集只有一场说书的,听书人大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少,小孩更少,有小孩的,基本都是玩童,认真听的很少很少,我是认真听的那一个。
我爱听书,起源于老父亲。我家住在街上,离黄二勺茶馆(听书场丿只有多说伍百米,午饭时,母亲总叫我喊父亲回家吃饭,我问上哪喊,母亲说:黄二勺茶馆听书场,见到父亲在聚精会神的听着大鼓,唱大鼓的正眉飞色舞在说唱着,开始只是随便听一听,父亲叫我等一等,故事情节正在高潮处,爷俩就听了起来,我与父亲听到暂停时,才回家吃饭,母亲说:叫你喊吃饭,你也坐着听了,什幺内容那么精彩,都把你们迷住了!
以后只要逢集,只要有空,我就去听书,有时放学早,也到书场,把破书包朝腚下一放,就听起来,听完书才回家到湖里割草拾柴。
说书人,讲的《三国》、《水浒》、《西游记》、战争故事、民间故事、《血泪仇》、《半部哪家话》等等,唱一唱人间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水平基本赶上梅兰芳,说学逗唱,十八般武艺都用上,所以非常叫大家喜欢。说大鼓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出方式,只需一个鼓,一个鼓架,一双月牙铜板,一个敲鼓棒就行了,说书一节二、三十分钟,停下来说书人喝囗茶,收会钱,给多少随便,一毛八分都行,没有钱也照样听,说有钱邦个钱场,没钱那个人场。说书人碰大集也能收个十多元的,听众散去,说书人高兴收场。小集只收到四、五元,比当百姓强多了,当时一个劳动力挣个三毛五毛就不错了,俺队工分最底值时,十分工分才值八分钱。
说书人大都在逢集的时候在街上说,也有在村里晚上说的,那是社员集粮请说书人到村里来说书。
记得那年夏天,麦收后农活忙的差不多了,晚上大家都出来乘凉消夏,一听说有唱大鼓的了,全村老少爷们,姊妹娘们都高兴起来,黄二勺茶馆前坐满了男女老少,那个唱大鼓的,说唱特别精彩,故事情节特别打动吸引人,真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飞,善良人都进入剧情之中,为故事主人翁悲喜共鸣。到散场时大家都不愿离去,心情沉侵在故事之中。一连讲了十晚书,我一连听了十晚。后来到村西庄黄楼了,路有五、六里,晚上早点吃饭,约几个小朋友一路小跑,一路欢笑去听书,回来时村上人家大都不亮灯了,借着月光走路。还有二次听书期间下雨了,说书人不说了,才回家,身上淋湿也不在乎,家里人讲听书听上瘾了。
过去逢集确实很热闹,唱大鼓的、唱杨琴的、唱拉魂腔的、唱戏的,打拳卖艺的好不热闹,至今想起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