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出师表》都很熟悉。此是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名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从这两句话延伸出来的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构成诸葛亮垂范千世的至善品格,被万人景仰的忠诚典范。
《出师表》的感情是真挚的,表达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溢于言表。若仔细研究一下蜀国当时的内外状况,刚刚劳师远征、七擒孟获归来,诸葛亮就要挥戈北上,从给蜀国造成的后果看,就颇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了。
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但他一不顾国力强弱,二不顾民心向背,三不顾敌方虚实,四不顾周边环境,就要向曹魏挑战,实属冒进行为。好像好大喜功的政治家,都有因冒进吃苦头的教训。
诸葛亮罔顾国力,频繁出击,实在是由于他太过于自信自负。但这种心理失衡者,岂止孔明一人,凡政治家重权在握,一旦成为人誉自诩的济世之才,便有一种功名欲、不朽欲、树碑欲。
孔明认为曹操死后,魏国再无足堪较量的对手,过于轻敌,过于急躁,想一举打开蜀国的封锁局面;当然,这也是他过于相信自己万能,过于追求不朽名声的结果。
这种可怕的欲望,也是此前此后许多人物都具有的留名万世的情结。哪怕倾家荡产,祸国殃民,也情不自禁要在历史长卷中,给自己树一块碑石。
诸葛亮的出兵汉中,是他的性格悲剧所造成的。由于他位极人臣,权重一国,自然无人能够左右他,结果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举一反三,乃前进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