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启山哥和李家和哥等人说吾弟,你叫我加"唯爱公益"是个什么群?怎么还要安装企业微信?我说这个是系统乱发的,不要理它,昨天我又到卖手机的店里,让把这个平台撤下来了,给大家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表示抱歉。
下面就写一写唯爱公益的文章,以飨读者。
“公益不是一人的全力以赴,而是众人的力所能及。”耿万瑞这句话,藏在邳州唯爱公益近二十年的足迹里,也写在无数普通人的善意微光中。
初识这个名字,是在一场寻找聋哑捐款人的温暖接力里。那位带着两个孩子默默奉献的母亲,未曾留下姓名,却让“唯爱”有了最生动的注脚——爱从不是弱者的沉默,而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愿分享温度的勇气。后来才知,这样的善意在这儿早已长成森林:从2005年成立至今,392名困境学生在“一对一”资助下求学,173人已顺利大学毕业,595万元善款化作了学费、书本与希望的种子。
唯爱的特别,在于它懂得“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当“烛光计划”把清华、北大的大学生与乡村学子连在一起,书本不再是静止的文字,而成了跨越山海的对话。9400余名中小学生在阅读后写下感悟,又在高校学子的回信中看见更大的世界——这是比物质资助更长久的滋养,让知识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力量。就像那位受耿万瑞影响的大学生军人小龚,从支教时种下的种子,终长成反哺公益的大树,帮扶三名困境儿童的选择,恰是善意最动人的传承。
它的爱从不止于助学。疫情来袭时,“茉莉花香公益云课堂”为6920名学生搭建起线上书桌;为帮失踪儿童回家,“袋”爱回家项目计划送出千万个印着信息的手提袋,让爱随布袋流动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青岛,它为残障群体搭建硬地滚球运动平台;在更广阔的角落,它联动高校、基金会,把“因人而助,因需而助”的承诺做进细节里。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爱公益的故事里,是冒雨走访的脚步,是深夜编辑的求助信息,是大学生回信里的真诚鼓励,是单亲妈妈在心理咨询中重拾的力量。这些细碎的善意如同烛火,独自燃烧时或许微弱,聚在一起便成了照亮困境的星光。
原来“唯爱”从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它是耿万瑞的坚持,是小龚的传承,是聋哑母亲的沉默奉献,是千万人伸手的瞬间。爱从来不是专属名词,而是当我们选择彼此守望时,便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