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志》载:与胜阳山隔运河对峙的望母山,海拔131米,是邳州市车辐山镇境内最高的一座山。
这座充满温情和神秘色彩的山岗,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一说韩信因带兵打仗与母亲分离后,非常担心母亲的安危,时常回忆起小时候的艰难时光和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他时常登上一座高山,望着母亲远去的方向,止不住地流泪。无论走到哪里,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总是挥之不去。为了纪念韩信对母亲的深情,这座山被命名为“望母山”。另一个版本,说是有一位樵夫每天上山砍柴以维持生计,他的母亲会给他送饭。有一次,母亲在山上不慎滑倒坠崖身亡,儿子痛苦不已,每天坐在悬崖边苦苦盼望母亲能够回到自已身边,最终化身为石。这座山也因此得名“望母山”……
其实,在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中,真正诠释望母山文化内涵的是为抗日而血染望母山麓的国军140师的全体官兵。1938年春天,曾参加“西安事变”进逼任务的国军第8军140师的835、837、839三个团,担负禹王山阻击战的增援任务。全师官兵英勇顽强,前赴后继,誓死坚守运河防线,不让日军越雷池一步。全师校尉级军官亡30余人,负伤40余人,伤亡士兵2800余人。其中守卫望母山的835团副团长王俊臣为国捐躯,伤亡连排长20余人,伤亡士兵800余人,鲜血染红了整个望母山岗。诗言志:运河水,清又长,战火纷飞两岸旁。战士勇气万丈高,战士热血洒疆场。舍身报国不回顾,誓斩倭奴保家邦。马革裹尸男儿志,青山埋骨永流芳。
胜阳、望母二山东西而立,大运河从中流过,形成一道山门,为禹王山战略高地筑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我们站在飞架东西的中运河大桥上,凝望桥下静静流淌的大河之水,心情激动不已。

当年参加禹王山阻击战增援任务的国军第8军(军长黄杰)之第140师,“西安事变”曾奉派向西安进逼,军次周至。事变和平解决,140师乃移驻甘肃清水和张家川。1937年初,改到宝鸡、虢镇、兰回一带驻防整训。
该师官兵多属贵州籍子弟,虽有少数外省人,也是在贵州部队时间较久,因而上下团结较好。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国事阽危。消息传来,全体官兵义愤填膺,情绪激昂,个个欲争赴疆场杀敌,献身报国。
1938年4月下旬,徐州会战战事吃紧,国军第8军所属的140师,于4月中旬奉令由潼关、灵宝一带乘火车赶赴鲁南,增援禹王山阻击战的滇60军(军长卢汉)。
据时任140师835团代团长李祖明回忆,就在60军到达鲁南的第二天,140师全师到达车辐山站下车,归第二集团军孙连仲指挥。孙连仲立即令140师驰赴台儿庄南段禹王山左翼阵地(与60军衔接)及望母山一带防守,并负责该地段运河西坪河防及构筑沿河河防工事。140师以835、837两团为第一线,839团及师直属部队为预备队。
在第60军来到战场之前,第51军于学忠部(东北军)已先几日到达台儿庄北面与敌作战。此次敌增加飞机、大炮、精锐步兵、骑兵及机械化部队等,攻势极猛。第20军团汤恩伯部和51军于学忠部连日与敌激战,伤亡较大,曾暂向台儿庄左右两翼后撤。适于此时,第60军到达,除扼守台儿庄一带阵地外,并向敌猛攻,击退日军攻势,杀其凶焰。汤恩伯、于学忠两部才稳定下来。
60军作为国军主力,又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他们无论攻或防都是能手。开始战斗时无战车、防御炮,60军士兵常以数人或一个班集体牺牲去靠近敌坦克,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坦克或装甲车,这些战士的血肉和敌坦克的破片齐飞,使敌胆寒。60军的勇猛强悍和牺牲精神,为当时战区长官部、集团军总部一再嘉奖,也为在鲁南战场上各友军和当地民众所一致称道和尊敬。
日军认为60军这颗硬钉子对它的攻势计划障碍很大,只要消耗、损伤了60军的实力,攻占重要阵地禹王山一带,其他部队就容易对付,便可直下徐州,因而集中力量向60军所有正面战场、各阵地猛烈进攻,反复牵制。经过两旬惨烈苦战,敌终未得逞。
当敌向60军184师禹王山阵地猛攻时,该师伤亡较大,孙连仲令140师派一个团增援该师。140师师长王文彦乃派837团(团长罗振武云南玉溪人)归184师师长张冲指挥,加入该师战斗序列;另派140师839团(团长万徐如,贵阳人,黄埔5期毕业)接替罗团担任的望母山一带阵地防守任务,与右翼本师835团(代团长李祖明)所据守禹王山左翼之阵地衔接。日军进攻60军禹王山正面阵地时,同样对140师在禹王山左翼和望母山一带阵地猛攻,经过多次反复争夺和短兵相接,我军均击退敌之攻势,使敌终未能越雷池半步。
在争夺战中,835团副团长王俊臣在指挥第一线战斗与敌短兵相接时为国捐躯。王俊臣曾在中条山游击战中威震敌胆,第一四〇师改编后,王俊臣任第八三五团副团长,每战必和士兵们一同冲锋,手持步枪与日军拼刺刀。一次,王俊臣与十几个日军绞杀成一团,只见他面容憔悴,全身伤痕累累,血染征衣,犹如一个血人,在他刺死一个日军时,被其他三个日军同时刺中,当场壮烈牺牲。王俊臣是抗战中第一四〇师阵亡的最高衔级军官,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上校军衔。
王俊臣的英勇行为,极大地鼓舞了我军斗志。在整个望母山作战中,第八三五团连、排长伤亡20余人,士兵伤亡800余人。为补充第八三五团的作战能力,王文彦师长将师直属教导队200多人加强给第八三五团。在惨烈的战斗中,这200多人亦伤亡近百人,少校队长张我威(贵州黄平人)壮烈牺牲。
在我第八三五团的英勇抗击下,日军没有占到便宜。经过十多天的激战,日军死伤惨重。第八三五团阵地前,日军死伤枕藉,尸积如山,造成整个战场在初夏的热浪下,尸臭熏天。
万徐如第八三九团接替望母山阵地时,日军已先期到达并占领有利地形。团长万徐如当即决定,趁日军立足未稳,以己方优势兵力,坚决将日军赶下去!第八三九团空前振奋的士气,加上万徐如指挥果断,日军很快被击退,第八三九团占领了望母山阵地。。
暂归184师指挥的837团,在战斗中牺牲亦很大,营长秦春阳及该团副营长冯俊之在作战中壮烈牺牲。该团伤亡连、排长20余人,伤亡士兵800多人。此一战役,140师校尉级军官阵亡30余人,负伤40余人,伤亡土兵2800余人。
曾参加过望母山战斗的140师835团连长戴泽堃回忆,1938年4月下旬,他们奉命到运河边布防。在赶赴运河的途中,亲眼看到沿途村庄房屋多被毁于炮火,还有许多尸体未被掩埋,发出腐烂的臭味。在这些村庄的残垣破壁中,还见有作坊、商号名称,地上还散落一些钱庄印发的布质钱票。这一带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战前一定是一个富饶繁荣的地方。60军在运河前面一带高地设防,河上架有浮桥,看到他们来往的士兵都是20多岁的青年,强健英俊,精神焕发,武器也很精良,且有炮兵,这一段是防御主力。

835团的防御阵地邻接60军的左翼,战士们昼夜加强构筑工事,准备迎击敌人。不几天,日军大举进攻,重点突击运河外的60军阵地一带,但敌人为防止我军侧面出击,乃企图以炮火消灭我们,整天猛烈炮击。战壕内水深气冷,加之空气中爆炸的子母弹烟雾浓稠,火药味浓重,十分难受。白天严密防守,阻止日军渡河,夜间我们不断出击,搅乱敌人。日军的探照灯、照明弹,我军指示进攻的信号弹等时明时灭,枪炮声密集,昼夜不止。打这样的拉锯战、持久战十分艰苦,但我军气势旺盛,战斗精神不减。连长戴泽堃在阵地日记中写道:
运河水,清又长,
战火纷飞两岸旁。
战士勇气万丈高,
战士热血洒疆场。
舍身报国不回顾,
誓斩倭奴保家邦。
马革裹尸男儿志,
青山埋骨永流芳。
望母山上的抗日将士,用他们一腔热血和年轻宝贵的生命真正诠释了“望母山”的真正内涵。正如望母山下的诗人沙维洪所写:
望母山,一座不出名的小山,
没有泰山的高大,
没有华山的伟岸,
却是我生命中的天山。
在很早很早以前,
一位千里寻子的母亲来到河岸,
就在母子快要相见的时候,
一场山洪让母亲在这块土地上永远长眠。
儿子却不知道这一切,
天天都在痴痴地望着河的对岸。
盼望着母子相见的那一刻,
等待着一别十年重逢的场面。
他每天搬起一块石头垒起,
能让他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可他永远也看不到母亲慈祥的面容,
再也不能听到母亲对儿子的呼唤。
这一块块垫脚的石头,
是儿子对母亲深情的眷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就堆起了这座望母山。
望母山啊,您就是抗日英烈的垫脚石,象征着抗日儿女对母亲、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以王俊臣为代表的国军140师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永远活在邳州人民的心中!望母山就是耸立在车辐山人民心中一座伟大的抗日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