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郭守敬纪念馆

作者:顾遵亚

观郭守敬纪念馆
11月17日我和老伴去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游玩,在积水潭桥东公交站下车后,看到一牌坊式门庭,正中间写着“汇通祠”,门的右边墙壁上镶嵌一块匾,上面写着“郭守敬纪念馆”。看到后心情特别激动,自从投入游览京杭大运河,看到郭守敬对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乃至延续至今的北京水系格局的杰出贡献,是略有了解,至于郭守敬的生平知道的慎少,这次要走进郭守敬纪念馆,可以更祥细的了解郭守敬的丰功伟绩。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位于什刹海西海北岸汇通祠内。

汇通祠建于明永乐年间,原称法华寺,又名镇水观音奄。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建,改名汇通祠。为纪念元代的水利学专家郭守敬的历史功绩,复建后的汇通祠被为郭守敬纪念馆,并于198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题,通过四个主是展厅,系统介绍元代伟大科学家郭守敬一生的功绩。

郭守敬,字若思,出生于元太宗三年(1231),今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皇寺镇郭村。

郭守敬生长在书香世家,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是金末元初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水利的著名学者。郭守敬受祖父启蒙熏陶,自幼聪明过人,习天文、水利。17岁时拜刘秉忠为师,在紫金山书院刻苦求学11年,为日后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入仕后,曾历任提举诸路河渠、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同知太史院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

观郭守敬纪念馆

乃马贞后四年(1245),郭守敬在古书上看浑仪图画,浑仪也叫浑天仪,以“竹篾为仪,积土为台”尝试测天。用来模拟日月星辰位置。、观测天体运行过程的测天仪器。我国发明的浑天仪早在战国时代。15岁的郭守敬发观图画后,巧思初显,为多年后改造浑天仪,创制简仪埋下了种子。

元朝初年沿用《重修大明历》,近百年的误差累积导致天象预测与实际不符。至元十三年(1276),郭守敬受命与许衡、王侚等负责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从至元十六年1279年始,郭守敬在元朝疆域内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了“东至高丽,西极淇池,南逾硃崖,北尽铁勒”的“四海测验”,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

至元十七年(1280),新历制成,忽必烈赐名《授时历》,同年十一月颁行天下。《授时历》提出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后来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精准度相当,颁行时间却比它早300年之久。

时年21岁的郭守敬,金末元初,家乡邢州城北潦水、达活泉、野狐泉3条河道,河水泛滥成灾。郭守敬应地方官员邀请,查勘河道,实施治理,工程征调400余人,仅甪时40余天,顺利完成了河道疏浚。在他指出应当设置桥梁的地方,找到了已有30多年无踪影的石桥,并加以重修。大文豪元好问特别写《邢州新石桥记》赞扬郭守敬。

中统三年(1262),32岁的郭守敬经中书左丞张文谦荐举,在上都向忽必烈提出建设燕京及华北平原的6项水利工利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引玉泉水通中都旧漕河。郭守敬因主张获赏,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负责经办各地的河道水利事宜。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至元四年(1267)决定在金中都旧城东北郊,营建中都新城,八年(1271)改国号为“大元”,九年(1272)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位于中都旧城东北郊的积水潭,是元大都选址的决定性条件。郭守敬修治积水潭保障了大都供水和漕运。

积水潭本是东汉以前的高梁河故道。东汉以后,水流迂于蓟城以南,故道积存的高梁河水形成湖泊。金代称白莲潭,元代称积水潭,蒙古人称海子。金中都城市水源是靠莲花池水系,已无法滿足大一统王朝建都的需要。刘秉忠规划并主持修建新都城,推荐郭守敬负责水利事宜。

至元元年(1264),34的郭守敬奉命前往西夏属地(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修复因战争遭破坏的引黄灌渠。他力主“因旧谋新,更立闸堰”,在传统经验上重新设计闸坝,主持修复汉唐以来的汉延、唐徕等古渠,仅用5个月施工,再现塞北江南景象。当地各族百姓为铭记他为民造福的功绩,建立郭守敬生祠。

至元二年(1265),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重开金口河,至元三年(1266),36岁的郭守敬主持重开金代失败的金口河,引卢沟河道(今永定河)通漕运以运输西山的木材、石料,以保降供应大都城市的建设。郭重开金口河成功,其中关键技术有3项:
1、将取水口上移到麻峪村,容易控制引水量。
2、在金口前开挖退水渠,若超大洪水可沿退水渠回流卢沟河,确保都城安全。
3、在金口河中间,修建了玉渊潭节水库,由此妥善解决了引水与防洪的矛盾,成功实现预期目标。

金口河为元大都城市建设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德五年(1301),鉴于引卢沟河的风险较大,同时大都漕运已经有通惠河,郭守敬主动将金口河彻底封堵。
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开凿通州至大都的运河,以解决漕运问题。工程始于1292年,历时一年多竣工,施工路线全长164里104步(元制),忽必烈赐名“通惠河”。从此南来槽船开以经由通惠河直入大都,全我贯通的京杭大运河以积水潭为北端终点码头,极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元大都的城市发展。

中统三年(1262),郭守敬在开平向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提出“开玉泉水以通漕运”的设想,引玉泉水通漕运工积的实施,是郭守敬为兴修北京水利所建的第一功,也是历史上北京大规模开发玉泉水利的最早记录。

广源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俗称豆腐闸,是元代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工建筑物。该闸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现存头闸,也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第一道闸,其结构大体分为闸门、闸墙和基础三部分。历史上广源闸不仅有调节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又具有桥的功能。现存有基础和闸墙及闸墙两侧共4个望水兽,仍保持桥闸一体的历史原貌。广源闸是元代至清代帝、后们出京游玩的重要转船处,是大运河遗产见证之一,成为研究大运河遗产的见证之一,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及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大德七年(1303),元成宗颁布诏令,不准年已73岁的郭守敬退休。朝迁由此形成一项特殊规定,凡太史令一律不退休。郭守敬86岁卒于任上,归葬故里。

为纪念郭守敬,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元代杰出的水利、天文、地理科学家,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他、纪念他,流传千古。

1962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一套8枚,展现蔡伦、孙恩邈、沈括、郭守敬在造纸、医药、地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位于134度W(西经)、8度N(北纬)的环形山定名为“郭守敬环形山,以表彰他对古代天文学的杰出贡献。

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郭守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枚郭守敬精制银币,是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系列第六组中的一枚。

2010年4月17日,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一一中国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0ST),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望远镜”。

河南省登封市观星台,由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郭守敬纪念馆

邢台市于1984年在市达活泉公园内建立郭守敬纪念馆。

河北省邢台市最主要的条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道”,后更名为“守敬北路”和守敬南路”。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作为西城区“爱国主义教基地”,围绕郭守敬的生平,大运河及北京水系,古代天文等相关知识,充分利用馆内展陈和周边环境,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推出多种品牌活动,如“守敬讲坛”、馆长接待日、运河书会。

守敬讲坛,以大运河、郭守敬、北京城市发展史以及古代天文几个关键词为核心,每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展开内容丰富的精彩演讲,为公众提供与名家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馆长接待日,每月一个主题,由纪念馆馆长为观众提供深度导赏、内容分享、互动体验等形式的活动,让更多人走进纪念馆,了解主题知识,了解纪念馆的工作,拉近纪念馆与公众的距离。

运河书会,每期选定一本好书,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更精彩的故事。并邀请图书的作者、编辑等来分享与书的有关内容,讲述书背后的故事。

郭守敬纪念馆立足当下与历史,弘扬京杭大运河优秀的传统文化。

(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陈景胜的头像
    陈景胜 2024-12-09 23:03

    哥哥每到一处,必有游记。涨知识了,好文点赞!

  • 顾遵亚的头像
    顾遵亚 2024-12-09 21:56

    谢谢马老师,请多指教!

  • 自信人生的头像
    自信人生 2024-12-09 19:18

    以前听说过郭守敬这个名字,但是对他的具体情况一概不知。读了顾老师的文章,我有了很全面的了解。郭守敬是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顾老师记录的很准确,介绍的很详细,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