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故事多一一走读中运河邳州段沿岸胜景之十五

作者:张可春

山头故事多一一走读中运河邳州段沿岸胜景之十五

山头,不是山,是个村名,全称叫郁山头村。《清·邳州志》有记载:“胜阳山,因郁氏居此,故名郁山头。”

胜阳山,位于江苏邳州戴庄镇西北部,北揽梁王城,东邻禹王山,西倚中运河,与望母山隔河拱揖相望。两山之间,形成一道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然的风水宝地。

山下的山头村,偏僻、普通,名不经传。这些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村民们唤起了文化意识,增强了几分文化自信,像掘宝人掘宝一样,从尘封的历史尘埃中发现几件值得自豪的东西,上面记载着鲜为人知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从胜阳山说起

文化学者研究,胜阳山是远古先民太阳崇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太阳,带给人类温暖和光明,是远古人类最早意识到的最为神奇的自然现象。在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中,远古先民都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夸父追日”的故事所传达的正是中华民族崇拜太阳的远古信息。

从文化心里深层结构来看,我国上古人群的太阳文化意识,首先应该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夷人崇日的意识最为强烈,其次才逐步传播到西、北、南各个地区。

据资料记载,太阳崇拜起源于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史前活动于海岱地区的东夷民族,其组成有大皞、少昊、皋陶、伯益、蚩尤,其崇拜也是形形色色。”大皞部落和少昊的徽号称皞(昊)(皞,洁白明亮;昊,广大无边),从这一点可推断崇拜太阳的一面。我国著名的“十日神话”就出自少昊部落”。传说,天神后羿力大无比,善射,按照帝喾的指派,下到人间射掉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天下才从此太平。所以,从古到今,“后羿射日”的故事家喻户晓。在我们邳州,“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的故事,把“后羿射日”的故事演绎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邳州远古先民大墩子人,是东夷先祖,江苏邳州古为少昊遗墟。由此可推论,邳州是东夷族团活动的中心区域,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戴庄镇刘林遗址出土的国宝级文物,见证了邳州地区是东夷文化中心。因此,揭开胜阳山的神秘面纱,解释东夷人崇拜太阳的起源,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资料表明,胜阳山是太阳崇拜文化的源流之一。胜阳,实为夏日里的太阳,或许古文化遗址众多的邳州这一带,就是夏文化之源。夏朝时,邳州叫邳国,今日邳州沿袭邳国历史沿革,邳州民间有相当人数称自己的父亲叫“大”的文化习俗。这个“大”和“夏”同音,夏即大,这也许是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映衬。资料记载,胜阳曾出土过石祖和陶制石祖,石祖即男性生殖器崇拜,是繁衍生命崇拜阳性的象征。

胜阳山一带出土的花生和地瓜,也别有一番滋味,作为特色农产品很受市场青睐。特别是地瓜中的“栗子香”、“红大紫”、“过八沟”三大优良品种,誉满邳州,每年深秋一到,引来八方客户争相购买。

胜阳山,实乃是我们精神的太阳。

惊现东汉家族墓地

公元2006年11月10日,备受全国关注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骆马湖水资源控制工程邳州支河控制闸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在邳州戴庄镇山头村西工地突然发现大量墓葬。

接到群众举报后,邳州市文化局、文管会、博物馆立即给工程部门下达了停工通知。随后,南京博物院梁王城考古队很快来到施工现场,对相关施工范围进行了详细地考古调查和钻探,最后确定为这是一处东汉墓葬群。由于该文物点未列为南水北调江苏段文化保护规划之内,经江苏文化局与江苏水利厅相关部门协商,把山头东汉家族墓地纳入到南水北调文物保护规划之内进行考古抢救性发掘。于是,2006年12月10日至2007年2月1日,由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有关考古人员组成的山头考古队,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抢救发掘。

经过考古人员的精心发掘,终于揭示了东汉家族墓地的全貌。墓地东西长80米,南北长82米,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共发现汉代墓葬45座,明清墓葬2座,以及围绕墓地的隍壕1条。主要在汉墓葬里抢救发掘出釉陶器、陶器、瓷器、银器、铁器、石器等文物计300多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墓葬的分布规律、形制结构、随葬品来看,山头墓地是东汉早中期中小地主阶层的一个完整的家族墓地。

全国发现的东汉家族墓地大多集中在陕西、河南、江苏等地,山头墓地所在的徐州地区,以汉文化最为著名,历年来发掘过多座诸侯王陵。但系统地发掘一个完整的家族墓地则是第一次。

山头东汉墓地,因后来被黄泛土深埋于地下近三米,没有受到后世建筑的叠压和破坏,因此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东汉家族墓葬的墓园,在墓地核心区发现了因祭祀用火而烧成的红烧土遗迹。墓葬结构完整,分组明显,对研究东汉时期中心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家族组织、经济形态和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在墓葬群的周围发现有大型的隍壕,将整个墓地环绕其中。墓园的隍壕设施,在东汉墓群中鲜见报道。此类设施在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秦代王陵中就有发现。在日本古坟时代天皇的陵园外围,也兴挖一道或多道隍壕。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山头故事多一一走读中运河邳州段沿岸胜景之十五

郁慕明回乡祭祖

2016年以前,没有人会相信,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名字,会与邳州最西北角的偏僻山村郁山头村联系起来。2016年9月26日,郁慕明回邳州戴庄镇山头村祭祖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大街小巷。特别是郁慕明祖籍所在地郁山头村,更是家喻户晓。村民们喜出望外,翘首盼望这位郁家名人郁慕明的到来。

郁慕明1940年7月19日出生于上海一个药商家庭,祖籍是江苏邳州戴庄镇郁山头村。1948年年仅8岁的郁慕明随父亲郁元英去台湾参加一个有关医药方面的博览会,正逢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郁氏父子只得在台湾呆了下来。这一呆,就是60多年。

郁慕明凭着勤奋好学,1980年被评为“中华民国十大杰出青年”,后又步入政坛,加入新党,2003当选新党主席,一直连任到2020年1月13日。

在台湾政坛,郁慕明以头脑冷静、能言善辩著称,以旗帜鲜明维护“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两岸三通,备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尊重和关注,先后受到胡锦涛、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郁慕明身为政坛要员,但念祖不忘,情系故乡,利用回大陆考察和文化交流的机会,曾三度到台儿庄寻根问祖,但始终没有机会亲临始祖郁桐的茔墓前顶礼跪拜。回邳州戴庄镇郁山头村祭祖,成为郁慕明一大夙愿。

公元1541年,郁家时始迁祖郁桐,由安徽凤阳迁入邳州泇口,后居于邳州胜阳山下郁山头村。郁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由农及商,人丁兴旺。明万历年间泇运河开通,给鲁南小镇台儿庄带来生机。郁二世祖诚言早年因病英逝,诚言妻杨氏,遂携二子来到台儿庄,设下商号店铺,主营粮食,兼营杂货及住宿、饮食,生意日益兴隆。后发展至二十多所店铺,并置办了大量土地,成为台儿庄“台、花、郁、马”四大家族之首富。此后,三世祖郁守然入仕做官,族人读书入仕,人才辈出,郁氏家族逐渐成为苏北鲁南一带“名门望族”。

如果说,台儿庄是郁氏家族的发祥地,那么胜阳山下的郁山头村,则是郁家氏族成长的“摇篮”。郁山头所在的戴庄镇,虽然偏僻、偏小,但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集刘林遗址、梁王城遗址、禹王山抗战遗址、大运河(徐州段)“四大国保”(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于一镇,这在全国罕见。郁慕明由此悟出,郁氏先人选择此风水宝地定居,实属英明远见。加之当地政府官员多次发出诚恳邀请,促使郁慕明回邳祭祖之心愈加迫切。

2016年9月26日晚7时许,郁慕明主席只身一人,提着一个简便的旅行箱从容地走出徐州观音机场。前去接待的是留驻台儿庄工作的台湾作家郁馥馨和郁氏宗亲郁光辉接过行李,便与郁慕明主席一起登上自家车,径直向邳州市政府驻地驶去。

原来,郁慕明主席回乡心切,行程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月。动身之前,他已通过大陆省、市台办通知当地政府,此次出行,纯属民间活动,一不惊动当地政府正常工作,二不带随从,三不接受有关隆重宴请。就连来回机场接送,也不动用公车,全由郁家宗亲操办。

2016年9月27日早晨8点,郁慕明主席在邳州市政协副主席沈莉和戴庄镇领导的陪同下,乘上一辆普通的中型客车,沿着新修的270省道向着他久已向往的禹王山驶去。

从郁慕明的谈话中了解到,他这次来邳,不仅仅是来祭拜胜阳山上的郁家始祖,他首先要祭拜的是在禹王山上为国捐躯的一万多名抗日英烈。

汽车在半山腰停下,从外地赶来的邳州市一位副市长早已在此等候,陪同郁慕明主席拾阶而上,向着山顶的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碑攀登。

走进博物馆,郁慕明一直神情庄重地听着讲解员介绍。他时而点头赞叹,时而在画面前凝视良久,对每一件战场遗留下来的物件,都认真察看。他边看边深有感触地说:“70年前那场全民抗战,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满了铁与血的记忆。”“牢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以残酷的历史借鉴,珍爱和平,探索和谐共生之路。”

走出纪念馆,郁慕明把事先准备好的花篮恭恭敬敬地摆放在纪念碑前,然后深深地鞠了三鞠躬。参观结束时,郁慕明来到“禹王园”大厅,凝思片刻,挥毫写下“中华儿女赤胆忠忱”八个大字。

从禹王山抗战纪念馆到郁家始祖墓地,仅有一公里之余。在村口久久等待的山头村的村民和郁氏宗亲,终于迎来了郁慕明这位来自海峡彼岸的亲人。

雨过天晴,天公作美。但通向墓地的路有些泥泞,车辆不易行使。“这不要紧,步行去始祖坟茔更好。”郁慕明祭祖心切,他边说边下了轿车,与前来迎接的郁氏宗亲一一握手问候,然后,大步流星地跋涉着向始祖墓地走去。

郁氏始祖墓地建在胜阳山阳面的半山腰,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按照当地风俗习惯,郁氏家族祭祖仪式在鞭炮齐鸣声中隆重启动。先是全体祭祀人员向始祖郁桐和先祖列宗虔诚祭拜,然后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家族族长代表发表致辞和讲话,最后,郁慕明以郁家氏族十六世后人的名义发表了情真意切的讲话。他语重心长地说:“树有根,族有脉,全国郁家氏族一家亲。有族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国和家紧密联系才称其为国家。国富民强,族兴我兴,一个家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家族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郁氏家族加强联络和团结,最终是为了继承郁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弘扬郁氏家族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目标而做出积极的贡献。希望大家要切切记住这一点。”

乾隆皇帝门前过

在中国,提起乾隆皇帝,老百姓不知道的不多,说他是个风流天子。其实,在他统治中国60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乾隆皇帝能书善画,很有才华,在古代皇帝之中,荣获三项桂冠。一是寿龄最高,活到88岁。在他之下的是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就是在邳州梁王城住过的那个皇帝),他活了85岁。再下就是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1岁;二是执政时间最长。他在位执政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实际执政63年,超过康熙的61年;三是写的诗最多。在世88年,共作诗1800首,真正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

资料记载,乾隆在位60年,先后6次下江南。那时,没有飞机,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高铁,京杭大运河本来就是皇帝下江南的专用通道。千里行船千里歌,逍遥风骚传百年。乾隆皇帝一路走来,免不了留下一串串风流轶事。

在邳州,提起乾隆皇帝认干娘的传说,几乎老少皆知。虽然故事的版本有各种各样,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乾隆皇帝最先是从胜阳山下的山头村下船登岸,然后才有了“皇路“、“陨石“和“白寡妇“的故事。

山头故事多一一走读中运河邳州段沿岸胜景之十五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这年阳春三月,万物吐翠,花红抑绿,草长莺飞,神州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生性喜欢游山玩水的乾隆,突然来了兴致,带上侍卫大臣、宫妃佣人等不下上千人,浩浩荡荡离开京城,乘上龙舟,顺运河南下。乾隆皇上位尊九鼎,当然坐的是雕龙绘凤的七彩大宝船,随行人员一律按等级区分,五品以上的坐黄色楼船,七品以下的只能乘蓝色花船了。拉纤船夫一律锦衣彩段,青丝作缆,船队缓行,鼓乐喧天,好一个气派。运河两岸地方官员连夜赶制“玉树琼枝”,迎接圣驾,不敢怠慢。但见整个河道内行船首尾相接,绵延数里,放眼望去,十分壮观。

乾隆的船一帆风顺,过了山东南四湖,经过台儿庄,很快驶入邳州地界。这时,乾隆走出船舱,站立船头,翘首远眺,只见胜阳、望母二山,隔河相揖,巍然屹立,俨然构成一座巨大的南天门。门外的白滩湖,烟波浩渺,船桅林立。白滩湖北边,紧倚着风景秀丽的胜阳山,山上苍松翠柏,芳草萋萋,青山绿树倒映水中,更显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乾隆兴致倍增,随即下旨让龙舟靠岸。乾隆换上便装,一身公子打扮,带上四名护卫和两名侍从,在胜阳山西山脚的山头村处下了船。他们首先沿着村北小路步行上山观览了胜阳山的自然风景,然后下山来到鹅鸭城(武原城)将军庙。短暂停留之后,又由胜阳山下向南行走数里,从百年泇口老街北门而入。只见街内店铺栉比,车水马龙,行人熙攘,煞是热闹繁华。

此时,日已西坠,春天的夕阳辉映着街北一大片富家花园外景,显得格外美丽迷人。乾隆被眼前这一别致的美景吸引住了,便快步向花园走去。

乾隆入园,放目四顾,只见这花园正中有个大亭子,亭内有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这老太太,面白如玉,慈眉善目,稳重大方,端坐面南。随老太太的视线看去,亭南不远处,有位如花似玉的小姐。这小姐年方二九,正与一丫鬟对舞刀剑。

乾隆被这位小姐的容貌和精湛剑法迷住了。当看到她们舞到妙处时,不由脱口大声叫“好”!这才惊动亭内的那位老太太和正在舞剑的小姐。她们同时将视线转向乾隆皇帝。这时乾隆赶忙走进亭子,主动与那位老太太答言问好,并不住地夸赞小姐的剑法是如何如何的好。那小姐也大大方方地走过来,与乾隆这位素不相识的公子答话,并要求指教。乾隆听这位小姐出言,知书达礼,观其不仅花容月貌,而且武艺高强,随即就动了纳妃之念。那位老太太也观乾隆这位公子人才长得好,出言不凡,赶忙让丫鬟给他搭座后叙谈了起来。这时乾隆只得假说自己是做生意的,今晚有空来此一游,当他闻知老太太的身世后,当即就认夫人做了干娘。

原来,那老太太就是当年泇口街方圆百里人家都知名的白寡妇。她的丈夫白事君,曾中过武举,坐过江南五省提督,于十年前因病去世了,只撇下两儿一女母子四人相依为命。白家非常富有,儿女争气,长子白飞虎,二子白飞龙,小女白飞凤,这三兄妹自幼跟父习武学文,个个能文善武,被誉为当地的“龙虎凤三秀”。

当晚,乾隆和干娘叙谈了好久,才提出告辞。白夫人派自己两个儿子护送乾隆回舟。当飞龙、飞虎二兄弟返回家中,告诉母亲说乾隆就是当今的万岁皇帝时,白夫人大吃一惊!她立即安排八抬大轿,亲自带领家丁打着灯笼前往运河岸边叩请乾隆皇帝。于是,乾隆就把临时行宫设在泇口街白寡妇家中,在此住了七天才继续南行。 四十三天后从南方返回,乾隆又第二次来到泇口干娘家住了三天。临行前,乾隆为表达感谢之情,将一块从南方带来的很好看的陨石留下,放在花园里,并问干娘还有什么需求。白氏说:“我别的什么都不需要,就是我住的地方离河太近了点,天天船来船往的,人声嘈杂,到夏天哈蟆也叫得烦人,不太好。”乾隆说:“这好办。”于是他当即就下了圣旨:一、运河向西绕弯二里改道。二、旨令沿河的所有百姓,每到夏天都到河边扑杀哈蟆,不准哈蟆再叫。因此,当地老百姓至今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大运河里的哈蟆—-干鼓肚”。

逝者如斯!过去的一切都变成了历史的灰烬。唯有当年乾隆皇帝从山头村到泇口街走过的“皇路”,至今还保留着。也许,保留住“皇路”,也就保留住了那段美丽的故事。

山头村,明天更美好。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