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邳龙街遗韵

作者:睢文学

古邳龙街遗韵

元明时期,古邳城内有条弯曲似龙的大街叫龙街,亦称藏龙巷。传说是因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兵败而逃到城内猪市巷躲避,被王母所救而得名。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历经十余年戎马征战,在与部将徐达、常遇春率师北伐与张士诚交战于古邳州时,留下一段美丽的故事。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中亦有记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张士诚战,朱元璋大败,只身逃奔邳州。州人王母,世居邳州猪市巷,见一人仓皇而至,惊问:“尔朱某耶?”(因其人身材魁梧,相貌不凡,且面有九星麻点。)太祖应诺,王母留其宿。及旦,王母羞愧而问:“吾后有娠何如?”帝乃贻篦梳为质,王母亦赠以匣中首饰。

后来王母果娠,遂谢客。1368年,太祖即位,王母携子及质上谒。朱元璋为报答王母之恩,随之将王母留在宫中,封其子为代王(朱桂)。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卫指挥王恒重修邳州城,城墙垒石加砖,高2.9米,周长5公里20步,城垛1526个;改建城门三座,并在城四周开挖护城河,宽2丈,深8尺。为纪念太祖避难之事,遂把猪市巷改为“藏龙巷”,亦称龙街。

古时龙街有五道弯,弯弯转折自然,圆滑顺畅有序,其房顶一律青瓦翘脊,形如龙鳞,街巷呈西北东南方向的“S”型,若从空中俯瞰,很像条静卧的青龙。时过境迁,古老的龙街因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与黄河决口,永久沉于地下,唯有藏龙巷那段美丽的传说仍在民间世代有序相传。

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庐大地震,邳州属地震中心地区,邳州城在这场地震中毁灭。震后二十余天,黄河自花山大决堤,邳州城陷于黄河之水。此后黄河屡屡决堤,古城屡屡受淹。幸免于难的城内居民逃到圩堰上避险,先是搭建简易窝棚(注:起初,官府为了灾后重建古城,不允许在堰上建造房屋。治所迁址后才放宽),后来居民们利用从古城废墟上挑拣出的建筑材料,陆续建造出砖木结构的瓦房,一律都是青砖小瓦,栉次鳞比,错落有序,曲折蜿蜒,炊烟缭绕,活像一条意欲腾飞的青龙。自然形成了一条商业街,被形象地称之为“龙街”。西头羊山上羊山寺好像龙头,东头城隍庙恰似龙尾。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北走山东省,不再危害邳地,古邳人民迎来修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一大批有识之士,看到了商机,蜂拥而至,立志创建邳州昔日之辉煌。

1860年,董事王彩堂、周彩亭带领古邳人筑圩堰,拓宽街道,在龙街上先后建造了旭升、靖氛、衡良、庆城、财神阁等过街门楼。店铺楼馆林立,圩堰坚固,呈现出地震灾后繁荣的局面。后经频繁战乱、匪患、火灾,逐渐萧条(史料记载:几十年中土匪哄抢邳州街达五次之多)。邳州街主要指龙街,龙街有两道街相平行,南面大街是主街,也称为前街,北面的街道距前街三四十米,称为后街,亦称小街。

在邳州治所迁建艾山之阳后的330多年中,这条古老的龙街为古邳地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龙街被多次开发、拓、造,迎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集市贸易的大繁荣。

据专家考证,“龙街”的形成及建筑理念非常科学合理,最大的优点是弯弯曲曲,充分利用了空间,极大节约了土地,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