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多,正准备吃晚饭了,村子里传来高声音响的声音。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到农村推销化肥种子的?我好奇地到下边看了看,这一看,还真出乎意料,村中央一片狹小的空阔地,立起一块银幕,正在放电影,我连忙返回家,告诉老伴,饭别忙吃,先看电影。村里来放电影了。
她连忙停下了手里的忙碌,灯灭了,门锁了。提着凳子和我一起去。我俩来迟了,电影已放了老会,是战争片。银幕上有贺龙军长。我问了放电影的工作人员,这是什么影片,他告诉我,是湘江1934。
看电影的也没有多少人,十几个人吧,大多都是老年。我边看电影,边回想着往事,电影,多少年没看过了,幼年的时候,我们公社还没有电影机子,是县里来到我们大队放过一次电影,什么影片,记不清了,全大队的男女老少都来了,挤得黑压压一大片,正面挤不下了,都到反面去,反面看也没有什么多大区别,就是银幕上的字不太好读。
娃娃们可欢了,把手举在电影机光线前面,这时银幕上就出现一双双小手,在欢乐的摆动。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我们这里电影就多了,因为我们这里有五七干校。专门培训干部的。也就是我们邳州市市委党校的前身。那时,全县的干部每年冬天,都要来我们公社冬训。这时,县里各个单位都要来慰问,就是来放电影,我们这里十里八乡的老少都跟着沾光了。天天晚上都有电影看,尤其喜欢战争片。那时看电影也可笑,电影里一出现反面人物,就说是敌人那边的,一出现正面人物,就说是俺这边的。尤其是电影快结束时,共产党的军队吹起冲锋号,部队英勇杀敌。全场欢呼雀跃。
再过几年,放电影逐见少了。公社改成乡了。我们乡也成立电影队。那时虽说单干了,各村民小组,并没有把土地全部分完,就是留一点机动地,个别承包给一些人种,交点承包费。小组长手里有点钱,也好办事。村子里谁家孩子升学了,送场电影。谁家孩子结婚了,送场电影,这时有喜事的村民也不能小气。办一桌酒席,把该请来的,都请来陪放电影的喝一场,皆大欢喜。
这都是往事了,看着,想着,电影就结束了。本来就不多的观众陆续走了。我留下来想帮助放映员收拾。放映员说不需要的。现在很简单的。电影机就在电瓶车上,银幕很容易就拉下来了。我问,你们是镇上的电影队吗?他说不是的,我们直属市宣传部。
我真欣慰,上级政府还真关心我们的文化生活,送电影下乡,并且还是革命战争片,更有教育意义。点赞点赞再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