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州花溪沈氏是元代江南望族该族在宗族建设上表现较为突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较为明
显的家学门风。族中人才辈出对文化史贡献颇大。花溪沈氏至明初遭到中央集权的致命打击但其族裔经过迁
徙后再度重振。
湖州花溪沈氏是元代江南望族其代表人物是大儒沈梦麟。该族在宗族建设上表现较为突出成功地
创建了义塾和义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较为明显的家学门风。族中人才辈出对文化史贡献颇大。
和其他江南望族一样花溪沈氏至明初遭到中央集权的致命打击具备考察的典型意义。但其族裔经过迁
徙后再度重振则表现出文化相较政治经济因素而言在持家中具备特有的坚韧性此又拥有个案考察的
特殊意义。这样一个文化望族至今尚无论著对其探讨实为憾事。本文拟对其试作概述。
一、世系
花溪(今湖州市双林镇花城村)因地多梅花又有溪北流入运河得名。一名花城元代属湖州归安县。
花溪沈氏奉元初沈子诚为始祖① 因限于史料其世系已不明晰。经梳理考证现将其主要成员罗列如下:
沈子诚由归安千金村(今湖州市千金镇)迁花溪为花溪沈氏始祖。父国祥号梅屏师事浦江吴渊
颍揭傒斯荐为三史纂修官不就隐武康(今湖州德清县东)仙台山。子诚弟子敬由千金入赘归安竹溪(今
湖州市菱湖镇竹墩村)施氏为明清望族竹墩沈氏始祖。
[1]
沈子厚通文史善为古歌诗间亦游于乐府。著有《今乐府》至正十二年(1352年)杨维桢为之序赞
“其格力有杨、卢、滕、李、冯、贯、马、白诸词伯之风而其句字无小叶俳辈街谈市谚之陋”。又好古家多藏
名家字画。
[2](《沈氏今乐府序》)
沈梦麟有《侍沈子厚先生访雪林讲师》知其为梦麟长辈应为子诚兄弟行。
[3]
沈梦麟(1307~1399年)字元昭入明改原昭子诚子。博通群经尤精于易以易经举至元五年
(1339年)乡荐至正间(1341~1368年)由婺源州学正迁武康令以儒术缘饰吏治吏民畏服。元末天下多
故归隐花溪。与王蒙、莘野、章同、曹子文、胡元素、孟天泽、沈性结诗社并称“吴兴八子”。又与刘基交
好。
[4]
入明屡以贤良荐不起以布衣身分三校文闽浙两同考会试太祖呼为“老试官”。与杨维桢、滕克恭
被明人并称为“国初三遗老”。
[5](“国初三遗老”)
与赵孟 为姻家四库馆臣谓其诗法得赵氏真传而工七言律体
时称“沈八句”。有《花溪集》三卷传世。
[6](《〈花溪集〉提要》)
沈文贞字子正号恭翁梦麟子。绩学能诗洪武十七年(1384年)举人明代湖州乡荐自文贞始。
[1]
沈野先[7]仕浙省都总管照磨为乡之望。家故业儒其父处士欲为族创义庄未及就绪而殁。野先
继承先志先后于至顺三年(1331年)创义塾至正五年(1345年)建义庄。
[8](《沈氏义庄记》)
∗收稿日期:2008 01 15
作者简介:张蕾助理讲师从事地域文化研究。
①
关于花溪沈始迁祖尚有北宋祥符令沈宗礼说见于《吴兴马要沈氏族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巽洲公原叙”此
取较为通行的沈子诚说。沈玉泉官至架阁。
[9](《书药舟为湖州沈玉泉架阁赋》)
梦麟宗侄书画大家王蒙之舅王氏名作《花溪渔隐》图即为玉
泉所作后成为元以后文人画一大题材。
[10]
沈璜字伯玉字精工甚学赵孟 极肖。至元五年(1339年)于家塾首次刊刻赵孟 《松雪斋文集》传
世[11]集皆由其所书至被误为赵孟 亲笔。
[12]
沈良号华溪叟至正十年(1350年)为王蒙仿董源《风雨萧寺图》作跋。
[13]
沈贯字希曾善诗书有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楷书《赠王古用帖》传世。
[14]
与张羽、夏义甫、刘佐、周
倬等交好。
[15]
为礼佛居士曾为杭州僧普慈作《拈颂序》。
[16]
二、家族维持:族塾和义庄
花溪沈氏义塾和义庄的建设情况见于黄溍《沈氏义庄记》:
湖之归安东七十里是为花城。为其乡之望者曰沈君家故业儒。君之父处士公遗外声利不有
仕禄而乐出私财以赈人之急。谓亲亲仁民宜有本末次第。首图创义庄以教养其族人未及就绪而
殁。君以为前人之志不可不续爰以至顺辛未捐田五百亩建义塾构殿宇妥先圣先师像其中。以春
秋修释奠之仪辟讲舍斋庐延宿儒为之师而聚族之子弟俾随材以受业乡人来学者弗拒也。寻复
以至正乙酉捐田五百亩即义塾之南立义庄。屋以间计者若干岁取其田之所入以实之。择族中之长
且贤者同主其出纳贫无以给昏丧诸费者量厚薄之宜制隆杀之等而周给焉。大抵本于昔人之成规
而微有所损益惧来者弗克嗣其事则以闻于外宰相执政及部使者咸报如所请。沈君既求里之寓公
记其义塾而义庄未之有记乃叙次其事以属笔于予。
[8]
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八八《义行》“沈野先”条所载事迹与黄文相同可知黄文中的沈君即“沈野先”。至
顺辛未为1331年至正乙酉为1345年沈野先分别于这两年为花溪沈族创办了义塾和义庄。在此之前
该族已具备一定的文化和经济积累。建设义庄是沈野先之父卒前夙志野先继承父志先建义塾体制相
当完备。至元五年(1339年)沈璜于家塾刊刻赵孟 《松雪斋文集》传世又可知该塾尚具备刊刻出版功
能。14年后又在义塾之南建义庄义庄体制大体是仿范仲淹义庄而适当微调并且报政府备案。义塾、义
庄皆请名人作记。义塾的建设宋代已十分踊跃。但多为纯粹的族学象花溪沈氏义塾这样融族学、祭祀、
刻书于一体的规制并不多见。另外由于义庄的创建和维持耗资巨大在整个中国古代皆属于是少数大族
的个别行为如两宋可考创建义庄的家族就仅68个。
[17](P6468)
从这个意义上看花溪沈氏在宗族建设上已
达到相当的规模。
三、花溪沈氏的家学及其影响
花溪沈氏的家学早期主要以儒学为主后期则以文艺见长沈梦麟作为该族贡献突出的一位大家则
二者兼而有之。家学风格明显应与其建有义塾因而能保持长期完整的授受体系有关。
花溪沈氏始祖沈子诚其父沈国祥在元初即享有高名为揭傒斯所器重表明该族在初始即有较好的
文化积累。沈梦麟在元代以精于易学著称其诗则深受赵孟 影响而精于七律故号“沈八句”其文被何
乔新称为“根本义理如宋儒而无其萎弱不振之态;笔势雄伟如元人而无其风沙丽豪之习”。入明与杨维
桢、滕克恭并被尊为“国初三遗老”。元代湖州既有赵孟 、王蒙、周密、牟巘、钱选这样一批杰出乡贤同时
汇聚了袁桷、戴表元、张羽、刘基等一批著名寓公这些人彼此交游唱和其中多有结社对其时的诗文书画
流派都有重大影响使湖州成为元代的文化中心之一。沈梦麟与赵孟 、王蒙为姻亲且与王蒙、沈性、莘
野等人结社号“吴兴八子”亦为其时文化界中流击水之人物。
沈梦麟同时代及之后花溪沈氏成就多在文艺。如沈子厚其人颇为杨维桢所敬。杨尝谓“客太湖上
赋铁龙引一章子厚连和余四章皆效铁龙体飘飘然有凌云气心已异之”。又善为古歌诗并自出机杼作
《今乐府》被杨维桢赞叹为“其无传吾不信”。又为好古之士多藏名家字画。沈贯善诗书有明洪武十二
年(1379年)楷书《赠王古用帖》传世。沈璜则学赵孟 书几可乱真。由于与赵孟 、王蒙等书画界巨擘关
7
第4期 张蕾等:元代湖州花溪沈氏家族概述系密切沈氏宗人如沈梦麟、沈玉泉、沈良均留有书画题跋款识。而沈璜于家塾刊刻赵孟 《松雪斋文集》
沈清辑刻《花溪集》亦是该族对于文化史之重要贡献。
花溪沈氏尚有两件事情在历史上颇具影响:一为《花溪渔隐图》一为刘基寓居花溪沈家。
《花溪渔隐图》由王蒙(1308~1385年)为其舅沈玉泉所作此后仿摹之作不断成为文人画一大美学
意象。花溪沈氏自元末沈梦麟归隐后隐逸禅悦之风较盛。沈玉泉可为代表人物其人颇有名士之风曾
自制“书药舟”载书与药放舟江湖时人成廷珪、张昱皆有赠诗直至明初尚为宗人沈良追念似为其时文
化界之一景。沈玉泉又有园林名芳远堂取“岂以幽寂而冺厥薫……香远益清懿哉无极”
[18](《芳远堂铭》)
之
意。芳远堂在当时颇具声誉王维辋川别业有一剑石南宋时归湖州叶梦得石林精舍至元为沈玉泉所
得。
[19](《王维辋川剑石叶石林作精舍置之弁山下今为沈玉泉所得醉后求见因赋此》)
王蒙《花溪渔隐图》当是为其园林所作。其画今存
为素箋水墨上题七律一首末署:“黄鹤山中樵者王蒙敬为玉泉尊舅画并赋诗于上”前篆书署“花溪渔隐”
四字。后又有沈梦麟和沈良题诗。
[20]
王蒙此画问世后后世名手仿作不断。明代唐寅、陆治、文伯仁等名家皆有同名仿作明代顾绣名家韩
希孟亦有同名刺绣乾隆《御制诗集》则分别为宫内所藏王蒙、陆治、文伯仁三家《花溪渔隐图》题诗。
[21]
究
其流传根源主要是因为王蒙作为开启文人画大门的元四家之一对后代艺坛影响十分深远。其中以文征
明为领袖的吴门画派作为明代画坛中坚对王蒙颇有绍述。文征明本人多有对王蒙的仿作陆治、文伯仁
分别为其弟子及侄子《花溪渔隐图》是他们众多对王蒙同题材的仿作之一。唐寅虽绍南宋院体而少承元
画但与文征明交游密切仿作王蒙可视为其受文之影响。韩希孟之夫顾寿潜为董其昌高足董亦宗王蒙、
黄公望所以韩希孟创作有仿宋元名家的《宋元名迹册页》为顾绣代表作《花溪渔隐图》正是其中之一。
王、陆、文三家同名作品皆为清宫收藏并得到乾隆题诗表明三作在画坛享有较高声誉。经这样的流传梳
理可以认为“花溪渔隐”是元明画坛一个重要创作题材因此也是一项重要的美学意象这是花溪沈氏对
于文化史的一个重大影响。
另一有影响的事件是刘基寓居花溪沈家。刘基其人在历史上有两重形象一是作为明朝开国元勋的
真实历史形象一是以字伯温的神机军师式民间传说形象。二者并行不悖而且后者的知名度尚要过于前
者。刘基的神机军师形象历史上只有诸葛亮可与比肩其建构大体经过一系列雪球与箭垛式的累积。这
一过程由明初黄伯生为刘基所作行状始而作俑至明末讲史《英烈传》而盛再至晚清民初秘密社会的神化
完成民间的刘伯温至此兼具神秘的谋士、预言家、建筑家等多重神格身分。
[22]
而刘基寓居花溪沈家的传
说则是这一神格建构的早期组成部分。
这一传说首见于明嘉靖中叶(约1544年)湖州人宋雷《西吴里语》卷三:
旧传刘诚意伯温元时常馆于归安花城沈氏。每夜有妖化一女子来就之刘知其妖诒之曰:“汝
既欲与我为夫妇必择日具酒礼乃可耳。”因与订期。刘一日谓其徒曰:“今夕有客来可具酒肴待之。
然其人踪迹甚奇勿窥瞷。”至夜妖果至刘与其酌强之痛饮。妖醉先就枕酣睡日(笔者注:应为口)
中吐出一物精光照耀室内。刘取而吞之妖惊觉泣曰:“我养此丹己八百年矣欲得子精气成上仙
耳。今为子所食子必为王者师。我逝矣然我与子有恩明日可至某所吊我。”刘次日依其言往焉。
有一雉死于草莽间刘为瘗之。刘自是精神智虑倍常后果佐太祖高皇帝定天下焉。
该传说在今天的湖州地区仍有流传但大体演变成两个版本一是原故事中的雉精变为狐狸精这应是受
到《聊斋志异》的影响;二是狐狸精与刘相爱但为蛇精所害刘为狐狸精报仇这是前者的衍生但出于民众
审美心理对故事重作了处理。
[23] (《刘伯温盗丹》《刘伯温与狐狸姑娘》)
刘基寓居花溪沈家实有其事。弘治六年(1493年)彭韶为《花溪集》作序云:
至正多故(沈梦麟)解官归。时诚意伯刘公游宦闽浙与世龃龉每相依溪上。尝寄赠云:“杜陵
老去诗千首陶令归来酒一罇。”其评品许与至矣。
可知刘基与沈梦麟相交甚厚对沈颇为推许并曾与之相依花溪。《双林镇志》卷二二《寓贤》“刘基”条则尚
载有刘基入明乞功臣田于花溪并有赠诗墨迹留存花溪沈之事。功臣田后因元昭孙家难而没官赠诗墨迹
亦一度遗失后在嘉庆戊辰(1808年)由梦麟裔孙沈绶綵得之于茅氏尚纸墨完好。另外刘基在花溪尚与
邑绅章仲文有交游。
[24](《〈梅颂〉序》)
《西吴里语》称刘基馆于花溪沈氏《湖州民间文学选》所收二则传说均言刘
8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0卷基于花溪执教则其时刘基可能受沈梦麟之邀成为前述花溪沈义塾所延“宿儒”之一。《花溪集》卷三有
《和刘诚意伯韵》表明二人入明尚有交往。此时沈梦麟屡征不起后来“三校文闽浙两同考会试”可能是
受到了刘基的推荐。
四、明初族难之后
元朝对江南士人采取“宽疏”政策故江南望族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并进而依附蒙古政权出现“豪家势
族与此辈(元官)相交结”
[25]
的局面。花溪沈在元代蔚为盛族且多人出仕蒙元政权甚至如沈梦麟成为
元朝的主要遗民都是其与蒙元政权结合紧密的表现。
元末江南士人出于安全需要多拥护张士诚反对朱元璋。明定天下后实行猛政对太湖流域征收重
赋多次迁徙江南豪族并屡兴大狱在整顿吏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严厉打击较为离心的江南豪族。
数次大狱打压之下“浙东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倾其宗”。
[26](《采苓子郑处士墓碣》)
明初以高启、张羽等“北郭十友”
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此期间横死无数。湖州作为江南腹地也是明政权压制的重点对象花溪沈氏的姻亲
书画大家王蒙即死于胡惟庸案。建文帝继位后重用江南文士明初猛政得到了扭转。但依靠北人力量起
家的朱棣夺位后扶植北方旧臣继续推行压制江南政策。
[27]
在这样的历史风暴之中花溪沈氏也未能幸免。明人何乔新为《花溪集》作序说:“先生(沈梦麟)卒后子
孙遭罹变故谪戍边鄙”。
[28](《花溪集后序》)
沈梦麟卒于建文元年(1399年)从历史背景判断花溪沈氏之难应在靖
难之役(1402年)后。《双林镇志·人物》记载了沈梦麟三孙在此难中的下场“公(沈文贞梦麟子)三子长某
谪戍被诛次江逸居平湖石里庄三伦居双林”。可知在这场飞来横祸中沈梦麟支或亡或逸均已迁离花溪
其创不可谓不重。但该支基于深厚的经济和文化积淀在这次族难中表现出了相当顽强的生命力。
首先是沈梦麟玄孙沈清(字廉夫号一斋)的东山再起。成化十三年(1477年)即花溪沈氏族难约半世纪
后沈清以戍籍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双林镇志·人物》载“其先谪戍抚宁”则应为沈文贞长子即谪死沈某
之后。沈清成化间为乐安知县有善政。官至刑部员外郎任内讨平山贼邓迟八等诏旌异之。沈清在仕途
成功后表现出了复兴宗族的愿望。弘治初(约1488年)其在刑部主事任上借奉使南畿之便过故乡访求沈
梦麟散佚诗文。并于约弘治六年(1493年)江西提刑按察司佥事任内请副使同邑陆某辑成《花溪集》三卷又
得副使同郡吴怀德校其讹舛并分别请彭韶[29]、何乔新[30](《瑞州府重建仁济桥记》)二人作序使沈梦麟遗作得以传世。
沈清致仕后归原籍后虽徙德清新市卒后仍归葬湖州金盖山祖垅表现出了叶落归根之情。
其次是《双林镇志》中可以不断看到沈梦麟后裔的身影。如七世孙沈铭字时警先世由花溪徙双林
镇应为沈伦玄孙。尽管为难民之后但在双林镇屡以年高德劭被郡守举为乡饮宾仍不失为一乡之望。
为念其梅花溪故里因号忆梅虽已外迁五代对于花溪沈宗的认同感仍旧十分强烈。沈铭孙如霖字济
卿号春渠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官至袁州通判且祀广东名宦为花溪沈双林裔光大门楣。又梦麟
十三世孙沈畤泓一作畤宏字龙泉号秋崖又号雪崖活动于清初康熙年间居双林镇环兴桥北应亦为
沈伦之后。曾与邑绅茅应奎、孙培、沈三秀、沈溶、柴鹤山等人结“五湖渔社”日作诗酒之会且好周施是
一名典型的士绅。
[1]
约清初又有沈绍梅字春林有梅花书屋在环兴桥北植老梅数本旁列皱石细竹雅有
幽趣。从其名迹看与沈铭号忆梅一样同样是对花溪沈族的深度认同。最后一位出现的是清代的沈绶
綵于嘉庆戊辰(1808年)年得刘基赠沈梦麟诗墨迹于茅氏。
[31]
《双林镇志》记载此数人时皆冠以花溪或梦
麟裔孙之名。从元代沈子诚至清嘉庆时的沈绶綵花溪沈氏可考者至少已传十四代以上其作为聚居宗族
虽在明初因遭重创而离散但个别族支在迁徙后仍不失为绅族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双林支直至清初尚
有后裔名绍梅并植梅建园以见对花溪本宗的追思之情;并至嘉庆年间仍有后人汲汲以求沈梦麟墨迹可
见在家族持续中文化相较政治和经济因素其所发挥的作用更为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