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房(二十一)

作者:缪荣株

胡大房(二十一)

和姜堰相比,泰州相对和平安宁。四老太陈启秀的父母亲陈柏圣夫妇住在泰州多儿巷。多儿巷,北一点五巷小学旧址上原有一座建于明初的庙宇“迎生庵”。这庵为明.洪武五年“洪武赶散”时,苏州富户迁泰时所共建,故取名“迎生庵”,以求佛佑。果真,600年来泰州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被称作“太平之州”。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占领扬州。镇江状元李承霖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出任广西主考官,后提督广西学政,曾录取洪秀全为秀才。李承霖在听到金田起义的消息后,害怕皇帝追究便以丁忧为由,辞官不做以求免祸。太平军在江苏作战时,他也曾躲在泰州,太平军说,天王的先生在泰州,我们不能打,所以泰州未遭兵火。此说虽无记载可考,但他避乱泰州休息庵之事,可以从其本人编著的《劫余仅存》的自序中得到印证。

于是,两淮盐运官署迁来泰州,扬州的妓女也纷纷来泰。江南的官僚地主也来泰州避难。咸丰十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江阴,衙署毁于战火,江苏学政署临时移至泰州。据民国初海陵程嵩龄(1877—1951)编印的《城西草堂诗史》中记述,道光辛丑(1841)至同治二年(1863),泰州八景之一的城西草堂是一个诗人聚会的地方,前后宾主唱和二十余年。所知吟咏者有篆刻家、书法家吴熙载等四十余人,皆一时俊杰,以道德、文章、诗词闻名于当时。殆至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扬州、镇江后,江南北官宦、名士麕集于泰,主人应接不暇。一时四方商贾云集,徽调楚腔杂陈。有诗为证:“歌舞巷中歌舞盛,繁华应号小扬州。”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除了食盐要经泰州运出以外,里下河的粮棉和江南的土杂货也要大量从泰州经过。泰州稻河两岸的粮行就有近五百家。河东侧街上称粮过秤的吆喝声、搬运工人挑担抬包的号子声终日不绝,人如潮涌,道路经常堵塞。江南、江北的粮价涨落皆以泰州为准绳。
抗日战争期间,泰州未遭兵灾,市面得到畸形繁荣,有“小上海”之称。因此,剧场也就应运而生。全城先后开设了:更新(钟楼巷)、同乐(现文化馆址)、海陵(福音堂)、五友(打牛汪)、胜利(施家湾)、苏北(东坛场)、金城(萧家巷)等。1939年,盐城、阜宁、兴化、东台及江南的豪绅巨贾,为避战乱,寄居泰州,并大量投资,城内钱庄增至60多家。泰州城呈现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

当时,陈启秀的父母亲陈柏圣夫妇健在。陈家也是泰州旺族,人称陈老爷、陈菩萨,每年春季都要赈济灾民几十石米。陈启秀是陈柏圣的大女儿,陈启秀还有两个妹妹,小妹叫陈启英。两个妹妹都嫁在泰州城。陈启秀有三个兄弟,三弟叫陈启端,和父母住在一起。陈柏圣夫妇唯一牵挂的就是大女儿全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陈启秀也于1941年初,带着两个儿子住到了泰州多儿巷三弟陈启端家避难。

缪荣株1944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姜堰名人》主编,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泰州历史学会顾问,华港镇下溪村荣誉村民。发表小说、散文近千篇。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