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街,是洋河早上最热闹的地方。酒街两旁,从南到北摆满了地摊。每天天还没亮,摊主就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抢占摊位,摆放商品。摊主多是周边上了年纪的老农,商品多是自己种植的蔬果。
随着季节转换,一些刚采摘的时令蔬果会在第一时间摆上摊位。当你看到带着泥土的萝卜,鲜红欲滴的桃子,现剥现卖的蒲菜,现削现卖的竹笋,会禁不住掏钱去买。
市上也有家养的家禽出售,散养的草鸡天天都有,偶尔还有雏鹅、雏鸭和鹌鹑、山东黑鸡等特色家禽上市。
早市上的摊主,多是本镇各村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卖的多是自家地里长的、树上结的蔬菜和水果。王园村的王以金先生是洋河中学老三届毕业生,长期担任村干部。退休后,他醉心种植,虽已年逾古稀,仍乐此不彼。清晨,他早早把自家树上结的桃子、杏子,自家园里长的豆角、黄瓜装上三轮车,到酒街“赶集”。
摊主也有些周边集镇的老人,和王先生一样,他们以种植为乐,以出售自己的东西为乐。埠子镇的李先生76岁了,风度儒雅,退休后种了二亩园,每隔十天半月,就要来洋河摆一次摊,最近老卖芹菜。他的芹菜1元钱1斤,很受市民欢迎。
早市上的东西便宜,同样的品种,不仅新鲜,而且比菜市场和超市要便宜许多。比如,洋北西瓜,一块五一斤,如果你买两个,只收一块四。这些自产自销的摊主,没有商人习气,账算好后,零头一般不收,如果正好是整数,还会再添上一把。用他们的话说,反正是自家地里长的,什么多点少点。
早市上的摊主也有种植、养殖专业户。他们的东西品相好,价钱也不贵,但有“一口价”的特点。称可以给你高高的,甚至可以饶你一些,但绝不讲价。
天一亮,早市上就人头攒动。大圩、平安、东圩、拦马、车站等几个社区和各小区的居民都会到这里买菜。早市上的人虽多,却并不喧闹。摊主有的低头整理蔬菜,有的悠闲地看着手机,从不开口吆喝,也不使用小喇叭。顾客或步行,或骑着电动车,到这儿买了菜就走,来去匆匆,可谓川流不息。
酒街早市的形成有个过程。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洋河出现了早市。几年前,中大街、酒家北路、凤祥街等街、巷都有占道经营的情况。在城市“创卫”、“创文”时,政府将其取缔。早市取缔后,卖菜的小贩进了菜场,卖自产自销的农民只能走街串巷了。城市干净了,却给市民卖菜和农民卖菜带来了不便。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发文,明确了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再把马路市场列为考核内容。洋河新区根据上级精神,把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及时设置了流动摊点临时疏导区,酒街成为临时疏导区之一。
在设置疏导区的时候,把经营时间设定为晚上六点到十点,根据实际需要,现在调整为早上八点半以前。一年来,酒街成了洋河镇区最重要的全天候菜市,早上八点以前,人们都到这儿买菜,不论阴晴雨雪,天天如此。
每逢双休日,酒街早市人流更大,商贩也会到这儿摆摊,摊位会将整条街摆满。到了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日,这里会增加一些与习俗相关的商品,端午节前,这里有卖棕叶、艾草和绒线挂件的,家庭散养的大公鸡更是早市的一景。
值得赞誉的是,推摊主们都很自觉,过了八点,他们就开始收拾自己摊位准备离开。自产自销的老农,多会将果蔬降价卖出,如果你能“包圆”,他会“给钱就卖”。那些种植、养殖户则将产品收拾好,装上车子,再去乡下赶集。但无论是谁,都会把自己的摊位收拾得干干净净。八点以后,环卫工人到岗,一条干净整齐的酒街又会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