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冰糖葫芦发明不在北方,第一村也不在北方

作者:张法民

颠覆认知!冰糖葫芦发明不在北方,第一村也不在北方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冰糖葫芦都是一道绕不开的美味,赶庙会、灯展、游园会都要吃上一串,那酸酸甜甜的味道早已镌刻在儿时的记忆中。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冰糖葫芦是北方冬季特有的传统小吃,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小贩们手捧一串串晶莹剔透、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和味蕾。尤其在北方城市,如天津,人们习惯称之为“糖墩儿”,而在济南,则有着“酸蘸儿”的别称。在辽宁大连,这种小吃又被称为“梨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冰糖葫芦的起源地并非北方,而是南方,并且被誉为“糖葫芦第一村”的地方也不在北方,而是位于江苏省邳州市炮车街道的四王村,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冰糖葫芦,被称为“冰糖葫芦第一村”,成就了“一把红伞走天下”的创业佳话。。

冰糖葫芦有历史

据史料记载,冰糖葫芦最早被称为“糖浆果子”,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民间已经有用竹签串起水果,蘸上熬化的蔗糖制成的甜食。这种做法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外观诱人,很快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关于冰糖葫芦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效果。最后,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皇帝大喜,这种做法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虽然糖葫芦最初出现在江南,却在明清时期在北方兴旺起来,特别是北京,几乎是北京的一个符号。

颠覆认知!冰糖葫芦发明不在北方,第一村也不在北方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四王村的臧春堂,在京师打工时,有幸结识了京师冰糖葫芦制售人,看到了制售冰糖葫芦本钱小,工艺也不复杂,很适合穷人糊口。于是就虚心求教,学会了冰糖葫芦的制作技艺。学成技术后返回家乡,开始制作冰糖葫芦,在本地走街串巷叫卖,就这样,臧家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到现在已经沿袭到七代,历久弥新,至今已延续了百余年。在臧家的指导和传教下,制售冰糖葫芦在四王村迅速发展起来。

做冰糖葫芦的关键技术是熬糖,熬老了发苦,熬轻了挂不住。用竹签蘸糖滴一滴在铁板上,瞬间成豆,一碰就掉,是最佳火候。把6个山楂用竹签串成一串,在熬好的热糖浆里翻滚一圈,迅速取出来往上撒一层白芝麻,再包上糯米纸放到铁板上晾干就行了,晶莹脆甜,酸爽可口。

四王村人把冰糖葫芦叫作“糖球”。有的村民当年用3块砖带一口锅满世界跑,砖用来支锅,锅用来熬糖,还有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山楂、白糖和竹签子,穿“糖球”的竹签子要用毛竹一根一根来削,再从市场上买回白糖或者冰糖,村民就这样,一根扁担挑两头,从邳县坐船沿运河南下,一天一夜时间到镇江。后经陆路到南通,选一个人多的地方支锅点火,做起冰糖葫芦生意。

上世纪80年代,陆续有村民从山东、山西等地大批量购进山楂进行制作、售卖。1982年,村民李修刚背着一大袋山楂,扛着糖球把子,从邳县(今邳州市)坐船去镇江,第一次扛起“红伞”闯天下,当时的糖葫芦按个头大小,卖2角、5角一串。在镇江火车站的广场上,一个小姑娘喊住了他,买了2角钱一串的糖葫芦,那是他卖出的第一串糖葫芦,他很有成就感,让他激动了好久。

1997年,四王村成立了山楂批发交易市场,采购全国最优质的山楂,分销给在外从事冰糖葫芦销售的农户,使四王村的“冰糖葫芦”产业也逐渐有了规模,成批量地走出徐州、走出江苏,走向全国。

一把红伞走天下

所谓“红伞”,是四王村人对卖冰糖葫芦的形象说法,其缘由是,早期卖冰糖葫芦的人都是肩扛木柄大杵,上面扎稻草,把成串的冰糖葫芦插满草把,远看活脱脱就像“一把大红伞”,故而,四王村人自称是“红伞”人。从此,无数把柄红伞,从四王村走向全国的四面八方。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除港、澳、台外,所有省市都留下了四王人的足迹,“红伞”之花开遍了全国的城乡。

四王村的冰糖葫芦是免检产品,已在全国各地打开市场,北京的大门前,就有两家四王冰糖葫芦固定摊位。四川都江堰旅游开发区,闻听到四王村冰糖葫芦良好的声誉,派人前来参观考察,并聘请四王村人前往都江堰经营冰糖葫芦,还增添了冰糖葫芦餐饮网点。四王村的“红伞”人,扛着冰糖耙子北上南下,销售版图不断扩大,远到武汉、上海、广西、乌鲁木齐、哈尔滨、海口,有的地方还将“四王糖球”当作著名的小吃。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四王人“买全国,卖全国,一把红伞走天下”的盛况。

“红伞”产业是四王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资料显示:四王村现有2160多口人,从事“红伞”产业就有1100多人,如果加上信息、餐饮、物流等从业人员,可以说全村2/3的人都是“红伞”产业的从业者,而“红伞”产业也是四王村创造财富的成功经验,目前,四王村的总产值约8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2000多元,仅“红伞”一项,四王村的产值就达到了5000多万元。

小买卖做出大文章

四王村常年在外地就有上千人,他们每年从9月中旬开始,很多村民都会扛着冰糖葫芦把子外出闯荡,直到次年3月份左右陆续返乡,村民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做着他们拿手的冰糖葫芦。

以前村民都是在大街小巷叫卖,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店铺,也进入了超市。这串曾经是手艺人用于养家糊口的冰糖葫芦,历经时代的变迁,实现了从肩扛手抬、走南闯北、提篮小卖,到车载船运,北上南下、批发零售,再到足不出户,买全国、卖全国的不断升级。

目前,四王村从最初的小摊小贩,到现在的进超市有固定的门面,以及网上销售。2008年,村里成立了“兆光山楂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下设采购销售、物流运输、配套服务等多个小组,并以合作社为主体,建起了四王村山楂专业交易市场。全村90%的人从事山楂行业,同时以四王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辐射,现在,周边村、镇已有大约5000多人从事山楂制作销售,使小产业做出了大文章。同时,四王村还注册了“大邳一串红”品牌,设计了各自的包装,从而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下,当地冰糖葫芦的相关配套产业随之跟进,有人专门做起了竹签制作与批发生意;有人投资建起了糯米纸加工厂;还有人开起了包装印刷企业,制作礼盒工艺品等。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冰糖葫芦产业链条。

颠覆认知!冰糖葫芦发明不在北方,第一村也不在北方
从吆喝叫卖,到网上销售

从2016年开始,随着电商的融入,四王村又催生了一批冰糖葫芦经纪人,他们一头连着山楂主产区的果农,一头连着冰糖葫芦制作者,终端需要什么货,经纪人联系好直接从货源地通过物流发过来,减少了中间的批发环节,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据统计,2017年,四王村通过电商销售的冰糖葫芦和山楂产品,占到全年销售总量的1/3。四王村的冰糖葫芦首次“触网”,一天的直播带货就销售了500多串冰糖葫芦。村里目前还是以村民的出售为主,线上销售为辅。他们带动了周边张圈、陆营、圩北等村近1万多人就业,冰糖葫芦逐渐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葫芦”,让当地人的生活越过越甜。

2018年,四王村成功注册了“四王村冰糖葫芦”,打响了四王村冰糖葫芦的特色品牌。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有一半以上做冰糖葫芦的人,来自四王村,全村60%以上的人,都做着和冰糖葫芦相关的产业,有山楂采购经纪人,有山楂运输的人,还有从事冰糖葫芦制售人员。

“冰糖葫芦好看,它竹签而串,象征幸福和团圆”,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正是四王村人甜蜜小日子的真实写照。依靠冰糖葫芦这一特色产业,村民们盖起的楼房,开上了汽车,过上了好日子,它串起了四王人的甜蜜生活,也串起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颠覆认知!冰糖葫芦发明不在北方,第一村也不在北方

在四王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做冰糖葫芦,凭借着几代人传下来的这门手艺,做出来的冰糖葫芦远近闻名;在四王村,从冰糖葫芦博物馆,到山楂交易市场,从村前广场上叫卖冰糖葫芦的雕像,到电子大屏幕上24小时滚动播放的专题片,“冰糖葫芦”文化符号俯拾皆是。

正是因为四王村靠“一把红伞走天下”,又被称为“冰糖葫芦第一村”,所以相继获得了一个个耀眼的光环: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10年,被评为徐州市生态建设示范村。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文明村。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生态建设示范村。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最美乡村。2017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2019年12月25日,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2021年9月, 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乡村。

作者简介:

张法民,男,笔名星火。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徐州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播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言论等2000余篇,有的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现为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大运河》杂志顾问。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