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徐迈:编校耕耘无巨细 ,愿为书海摆渡人

北大团委

北京大学出版社徐迈:编校耕耘无巨细 ,愿为书海摆渡人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要义,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综合考虑我校工作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结合上级团组织的相关要求,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联合全校管理与服务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2023 年度北京大学“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标兵)”评选活动,引领青年师生“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10月-12月,通过集体(个人)自主申报、党组织推荐、专家评审、全校公示等环节,本次评选最终产生了41个“青年文明号”集体、18位“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和36位“青年岗位能手”。为进一步弘扬职业文明、引导岗位建功、建设先进集体、培育青年人才,我们将陆续推出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事迹报道,走进荣誉背后的坚守与付出,擦亮以热爱践行使命、用实干诠释担当的青春底色,鼓励广大在校师生学习先进模范、锤炼品德修养,身体力行传承奉献精神,共同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助力!
青年岗位能手获得者
徐迈,1984年生,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编辑,副编审。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加入出版社工作至今。工作10年来徐迈编辑出版图书70种,包括高校教材4种,学术书53种(其中6种获省部级奖项),文化普及读物13种(其中3种销售过万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开放、严谨的学习型工作环境让她在工作中拓宽了学术眼界,培养了在出版中服务学术的职业素养,随着集体的不断进步稳健成长。
服务学术出版,汇流成河
抱着“为优秀学者服务”这个简单朴素的初衷,徐迈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编辑是让很多爱书人羡慕的工作,但实际的编辑工作注重规范且流程众多,尤其是学术出版传播高水准的研究成果,责任重大。工作后,她系统学习出版知识,从零开始积累业务技能。2015年获得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编辑优秀奖,这是对她业务素养的肯定。在编辑《国学研究》刊物时,徐迈认识了社里学识渊博的老编辑、语言文字专家胡双宝老师。在胡老师身上,徐迈不光学习到语言文字知识和编辑方法,更深深为老一辈北大人的淳厚学风和敬业奉献所感动。回想起作为新人编辑的前一两年,徐迈很感谢出版社为新员工安排的轮岗培训和岗位导师一对一“传帮带”。轮岗培训让她体会到出版过程中各部门协作的重要性;而导师徐丹丽以丰富的编辑经验悉心引导和严格要求,让她很快适应工作角色,融入高强度的出版工作。2017年评为副编审后,在完成责编新书的工作任务之外,她还积极承担复审工作,年均审稿总字数四百万字左右。2020年她也担任起岗位导师的角色,将她从多位出版前辈那里学习到的北大出版人作风传递给更年轻的编辑。

以学者为中心,求真求是
身为责编,徐迈受到过许多作者的肯定,但也有过失误,相比于作者的肯定和鼓励,那些严厉的意见更让她印象深刻,督促她改进。每一次产生分歧她都会冷静分析,并与作者真诚沟通,坚守出版原则的同时把对作者的尊重落实在一字一句的编校工作中。在编辑一部古代音乐文献的书稿时,有几处关键文献难以查核,作者手上也只有十多年前在海外抄录的刊物资料。但她没有放弃,最终在中关村中国书店找到了这本刊物。作者看到徐迈发去的文献照片,惊喜之余也很赞赏编辑的工作态度。
当前徐迈正在处理的书稿是张少康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再版。她和作者常常为了引用文献的字句,来回举证直到有一方被说服。对此,北大中文系的胡琦老师笑称:“你可能是读张先生这本教材读得最细的人。”核查文献看似枯燥,但徐迈认为,动手摸一遍作者使用的文献,近乎对相关研究作资料汇编式的阅读,如果有心也能增长自己的见识。徐迈在组稿策划时坚持北京大学出版社追求卓越的学术出版理念,积极联络优质作者,在出版社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主动为优秀的学术著作寻求出版双效益平衡保障。徐迈担任责编出版的朱玉麒著《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胡可先著《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获教育部第八届优秀成果二等奖,陆胤著《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王伟著《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获教育部第八届优秀成果青年成果奖,钱志熙著《陶渊明经纬》、常森著《简帛〈诗论〉〈五行〉疏证》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彭春凌著《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获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其中《陶渊明经纬》入选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优秀作品代表。徐迈担任责编出版的文化普及读物《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入选中宣部组织“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一年内销售过万册。2019年徐迈担任责编出版的《学术论文写作十讲》已累计印刷七次,销售三万册以上。

北京大学出版社徐迈:编校耕耘无巨细 ,愿为书海摆渡人
让好书被看见,勇于试炼
新媒体的崛起让图书宣传日新月异,作为青年编辑徐迈顺时应变,勇于在尝试中思考出路。2014年起,她与几位年轻同事一起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博雅好书”,向外界发布新书资讯。该号在出版业公众号中表现优异,常年订阅数有十几万。徐迈撰写编辑的公众号文案也多次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度“最佳文案”评比中获奖。疫情期间,徐迈策划并组织了《“丝绸之路”上的唐诗悬案》《读本草、用本草——在书法碑帖中发现本草》《中华茶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等在线讲座,在疫情期间有限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扩大新书出版的影响。202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徐迈还参与了直播讲书活动,推广编辑室的重点新书,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网络直播等新生媒介对于图书宣传可能产生的正向作用。
在工作中学习,提升自我
徐迈在编辑工作中紧跟当前文化思想工作的指导方向和学术出版发展的行业需要,及时学习出版规范、政治理论,追踪前沿学术动态,热衷向学者请教,与同行交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工作之余,徐迈将求学期间的学术成果整理发表,她与胡可先教授合作完成的古籍整理成果《欧阳修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后,2016年获得第十九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她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修订完善,出版了个人专著《诗国之城:汉唐长安空间与文学关系之演变》(花木兰,2023年)。平时她还结合工作写一些小文章在《博览群书》《文史知识》《中华读书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新华书摘》等刊物发表。徐迈评价自己是在平凡中努力生长,她愿以个人微小的光和热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选择的事业。在她的办公桌一侧摆放着一张手工印刷的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这是她参加北京国际书展时在一场印刷体验活动中为自己印制的。题词是1949年10月3日毛泽东为党中央第一次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所题写。出版工作,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书名、一句引用,大到一个学说、一种学问体系、一系列研究集成的发表,每一处的呈现都离不开“认真”二字。这页题词已经在徐迈的桌边陪伴了她六年,还将继续在每一个平凡而忙碌的日子里激励她前进。
获奖感言
编辑,是作者的助手、读者的侍从,永远为书籍忙碌,站在书籍背后。当有一束光亮照射过来,发现自己也站在舞台上,确实感到惶恐。谢谢主办方授予我这份殊荣,我感到幸运,更感到其中所寄托的期许。谢谢我的作者,他们的包容和坚持让我在每一段出版旅程中收获成长。谢谢我的同事,让我学会如何在琐碎繁杂的每一天保持乐观向前。一个天才的狄德罗身后总有十个天才的出版商在忙碌,好书的诞生需要积极的推手,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漫长持久的学习。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自信人生的头像
    自信人生 2024-10-22 17:25

    书香门第代代传!爸爸优秀,女儿更优秀!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