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的牛心柿,红了,火了

作者:吴天敏(河南渑池)

渑池县的牛心柿,红了,火了

冬月,耐不住寒风的推搡催赶,柿叶逐渐飘落,然柿子却殷红不坠,一棵棵高低错节的柿树上,挂满累累红果,宛若一串串挂在枝头的红灯笼,田间地头被它们映射得一片耀眼夺目、灿烂喜庆,为乡间增添了无限美景。
柿树也因为它的观赏价值,成为优良的景观树,常被用作城市绿化。渑池县城南边刚刚建成的涧河公园里,就移植有一大片牛心柿树。
可能是因为杂交的缘故,柿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它不择土地,不惧风雨,一棵棵枝繁叶茂。柿树树龄很长,很少生虫,能活到百年以上。记忆中,小时候村里的那些柿子树,现在四、五十年过去,它们栉风沐雨,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柿树木质细腻坚硬,做案板,做门板,都是上等材料。
据《酉阳杂俎》云,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食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临书。今一一对照,句句不爽,足证柿子为世所珍,古人诚非妄言也。
柿树大概五、六月份开花,花黄白色,四角形,呈钟状,花蕊嫩黄可爱地点缀其中。
年少时,由于生活困难,时常吃不饱饭,打从柿树开花起,就盼望着它早点结果、成熟。随着柿花的凋谢,紧接着就会生长出青色的柿子。
柿树果繁叶茂,过于稠密时,树下会掉落一地的青柿子,这是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或许是柿树自觉执行的计划生育,保证了成熟柿子健壮硕大。
刚落花的小柿子,好似玲珑的翡翠,羞答答地藏在茂密的绿叶中,不仔细看就发现不了它。小柿子尽管没有成熟,但柿树对农家人的奉献从这时就开始了。把落下的小柿子拾回家放软后,那是喂猪的好东西。记得小时候,家里粮食紧缺,猪饲料也成问题。为了弥补饲料的不足,天还不亮,勤劳的大人们便挎着篮子去拾小柿子。待我们清晨下床时,他们已经绕村边一圈儿,拖着两裤腿露水,满载而归了。
树上的小柿子渐渐长大,过了不久,就变黄了。这时,一嘟噜一嘟噜金灿灿的柿子镶嵌在绿叶丛中,活脱脱一幅亮丽的风景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每年霜降时节,庄稼收割完了,打麦场上堆满了一个个圆形的豆秆垛,菜园里各种菜秧完全挂满了白霜。天高云淡,几行秋雁飞过,山坡上,田野里,尽被涂上了浓浓的秋色。秋雁几声鸣,满树柿子红。不经意间,柿树上红艳的、黄亮的柿子便映入人们的视线,挂满了枝梢。此时,放眼四野,在那高高的山岗上,在那刚刚长出新绿的麦田边,在那炊烟袅袅的小村旁,皆是那一树一树等待收获的柿子,俏笑枝头。它红彤彤的盛放着,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又像一朵朵漂浮于山间的红霞,透红,软红,红得娇艳,红得热烈。它映红了山乡的秋天,映红了农家人的笑脸,照亮了农民丰收的喜悦情怀。它美得自然,美得盈实,透着喜气和香甜的火红,在秋日的阳光下,令人心动。这是山乡特有的秋韵和露结为霜、秋收冬藏的如诗画卷。

渑池县的牛心柿,红了,火了

秋收完毕,有了闲暇,乡亲们便披着棉袄,带上一根细长的夹竿,提着荆篮,或担着晃悠悠的箩头,不慌不忙地开始夹柿子,或叫卸柿子、摘柿子。
摘柿子是件累活。刮了一夜的大风,第二天天还没亮,大人小孩便早早起床,齐聚在柿子树下。柿子很娇嫩,收摘时不能打。摘柿子时的主要工具是钩杆,大体上有这么三种。一种是挑一根长长的树枝,顶端有一个天然的钩儿。一种是寻一根长树枝,在顶端套上一把镰刀。还有一种,是特制的。先用铁丝弯成一个圆圈,圈的对口处捏一对小钩,铁圈上缝一布袋,缚在长杆顶端。用时,将圈套住柿子,一推一拉,即可使柿子落入布袋中。有了这种夹杆或钩杆,大家便默契地分了工,开始忙活。年轻力壮的先攀到树上,用一根长长的麻绳,一端绑住篮子,一端绑在树枝上。然后,拿特制的那种长杆将有柿子的树枝轻轻钩住,拉到身边,将柿子摘下。继而像金元宝似的呵护着,慢慢缩回放进篮子里。待装满了一箩头筐,便慢慢放下绳子,树下的人赶快接住从树上吊下的篮子,把柿子倒出来。用钩镰或夹杆摘柿子时,是把结有柿子的树枝用夹杆拧断,柿子便从树上掉下。树下的人,两手掌着用两根木棍轻轻撑着的编织袋,把柿子接住后倒在地上。
摘柿子对村里的顽童来讲,是极其快乐的。手脚伶俐的农家孩子,噌噌噌爬到树上,近处的伸手可及,远处的有夹杆伺侯,甘爽多汁的烘柿一会儿就成了孩子们的美餐。还有三、五岁的稚童哭闹着要上树的,大人们先是呵斥,哭闹不休哄不下时,便用一个篮子吊着,上上下下几次,那孩子便不哭了,乖乖地坐在树下,拿着红红的大柿子玩。
摘下的柿子在地上堆了一堆又一堆,姑娘、媳妇们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去,小孩子们也忙着往家里提。屋里、地里,忙成一片。在秋天多彩的世界里,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收获着一年的希望,幸福绽放在乡亲们的脸上,芬芳馥郁的甜蜜在农家院里流淌。
年幼时我曾非常纳闷,柿子树枝桠是光秃秃的,绝大部分的果实早已响应丰收的号角,被主人取入囊中,可是树顶上却总会留下那么几个,寒冷里就像炽热的火球。农家人收庄稼时讲究颗粒归仓,夹柿子到最后,却不管柿子又大又红多么诱人,也不会摘完,总要留下树梢的两三个。留那干啥?大人们说那是“看树佬”。长大后才明白,其实树不用看,是留给喜鹊、乌鸦之类的禽鸟享用的,是鸟类过冬的食物,任其啄食。或者让它们自生自灭,跌落地下,融入泥土。喜鹊仿佛也懂得感恩,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柿子树把一年的成果奉献给人们,完成了一年的使命。它们在寒冬里养精蓄锐,准备来年新的轮回。农人看鸟雀饱食而去时,自得圆满。这种人与树、与鸟之间的予舍,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恩。庄稼人的淳厚和与大自然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斑。自古以来,相沿成俗。
分享是一种感恩,一种美德。要明白,你正享用的美好无不是大自然的恩赐。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和希望,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每到摘柿子时,父母总说:“把柿子给喜虫、黑老鸹留一些,它们也不容易”。
柿子吃法很多,用途广泛。除去挑拣一部分耐贮藏的待冬天吃烘柿外,大批柿子经过加工、晒干,制成柿饼、柿瓣、柿脯、柿干,做成漤柿、柿汁蜜、柿叶茶,也可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人们常吃的,是烘柿、柿饼和漤柿。
在渑池,很多人家院子里都有一个柿子棚。所谓的棚,就是用四根椽子搭起的一个木棚,棚是用荆条、连翘等树梢子编织成的。人们把收回来的柿子,放在棚上,用玉米秸、豆杆盖起来。也有的农家人把柿子摘回来,在房坡上铺些麦秸,四周用玉米杆围住,放上柿子。柿子经日曝霜杀、雪虐风饕,不久便由青变红,由硬变软,由涩变甜。

牛心烘柿个头颇大,汁液饱满,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在乡间一直是乡亲们比较喜欢食用的果品。农家人家家户户都有烘柿。有了它,单调清苦的日子增添了几分光彩,几分甜蜜,也使平淡的日子有了滋味。每到冬天,尤其是春节走亲访友,朴实憨厚的乡间人都会拿出烘柿来热情招待,不是端上一大碗,就是让你上到柿子棚上随便吃,让你着实过足一顿“柿子瘾”。记忆中,房坡上的烘柿对馋嘴的孩子来说,是一冬无法拒绝的诱惑。只有等到大人高兴了,或是来客人了,抑或是大人看孩子想吃柿子可怜巴巴的样子不忍心时,才搬来梯子到房坡上拾上几个,让孩子们解解馋。吃时拔掉柿蒂,用嘴对准那小口轻轻一吸溜,沁凉的柿子液汁便滑入口中,凉在嘴里,甜到心里,觉得浑身上下都是凉凉的,像喝了蜜似的满嘴留香,甚而言之,是蜜糖也无可比拟的,那感觉,真叫一个爽!在大雪纷飞的时候,从房坡上取下烘柿食用,更是有着别样的风味。小时候雪天吃烘柿的情景,至今还记得很清。每吃一个,心头便多了一盏灯笼,一把火,心房变得明亮而温暖。这种体验我毕生难忘,以至于从童年到现在,我一直喜欢吃这种自然熟的烘柿。
除去吃烘柿,大量的牛心柿被加工成柿饼。渑池出产的牛心柿饼个大霜厚、质软透明,甜度高,纤维少,吃起来甘香味美,便于贮存、运输,为柿饼中之珍品,驰名中外。
柿饼的制作大致分为四个环节:
选柿。选用充分成熟、肉质坚硬、柿形端正、柿顶平坦或微微突起,无纵沟、含糖量高的生柿子,剔除机械伤或虫果。
去皮。搬一个凳子坐下来,将柿皮旋转削下,皮要去干净,但要保留柿蒂周围两厘米的柿皮。同时,旋皮要薄而均匀。过去都是手工旋皮,后来有了一种旋皮机,用起来相当方便。特别是去年以来决战脱贫攻坚,牛心柿产量大了,旋皮机普及得十分广泛,提高了速度的同时,也减小了村民们的劳动强度。
晒饼。选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清洁卫生的地方,用木棒或砖块搭架,上铺用高粱秸编成的篦帘儿。将去皮后的柿果果顶向上,单层排在篦帘儿上暴晒,晚间用席盖好。渑池乡下多在荆笆上晾柿饼。晒好了的柿子,用榆树枝或葛条串起来,挂在房檐下,像朱红的玛瑙一样,俨然一幅别致的农家风光。此时要防露水,雨天要防雨。约10天左右,果肉皱缩,果顶下陷,进行第一次翻动。以后要隔3-4天翻动一次,每次翻动同时进行捏饼。第2次捏饼时柿饼外硬内软,且回软后没有发汗现象,就可进行上霜,出霜才好。
上霜。将两饼顶部相合,萼蒂部向外,在缸中放一层干柿皮,放一层柿饼,反复叠放至将满缸,最后封缸,放在阴凉处生霜。

渑池县的牛心柿,红了,火了

柿饼上霜与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越低,上霜越好,所以要将缸放在阴凉处。柿霜是成品柿饼表面泛出的一层白白厚厚的粉状结晶体,它是柿饼的精华,比白砂糖还甜。霜多的柿饼,算是焐出水平了。咬一口,软绵绵,甜丝丝,特别好吃。过去,每年晾晒的牛心柿饼,主要目的是为了充饥,人们从来没有想到把柿饼作为商品来出售。
旋掉的柿皮,乡间的人们并不舍得扔掉,也晒干了焐焐吃。只是柿子皮发涩,不好吃。可在以往青黄不接、庄稼歉收的年头,人们只得把柿子皮和榆树皮磨碎了蒸馍吃。后来,也有农人把柿皮掺入面粉内蒸柿皮窝窝。柿皮窝窝味道发甜,比纯杂面窝窝要好。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的农家乐饭馆把小麦面和熟透的柿子瓤搅拌揉成面团,然后制作成柿面饼。咬一口,柿子的水甜和面香萦绕在唇齿间,让人久久回味。这种独有的特色小吃,调节了乡间吃食的单调,曾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把柿子做成柿饼固然好吃,但如果柿子还没软就想吃,或者喜欢硬柿子脆脆甜甜的口感,还有一种便捷的方法,叫“漤柿子”吃,也叫青柿子,科学的说法是“脱涩”。在那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漤柿子是乡间少有的美味水果。柿子从树上摘下来时颜色是青黄的,味道涩苦,不能吃,涩味去掉后才能入口。据人讲,吃了生柿子,舌头会有一种厚大的感觉。柿子好吃却不好漤,把柿子漤的又脆又甜的诀窍在于用水。
农历七八月间,趁柿子快熟透了还没变软的时候,把七八成熟的呈桔黄色的柿子摘回来。打来新鲜的井水,放在灶上用文火加热。水温适中时,倒进一个洁净的瓷盆里。然后把硬柿子一股脑儿放进去,装满一大盆,数量以水能淹住柿子为宜。接着,用塑料布把它密闭,盖好,压上一块石头,放在灶台边上。以后每天早、晚都要把柿子捞出来,把水重新加热,再把柿子放进去。
漤柿子的水反复加热有所蒸发,不能完全浸泡柿子的时候,就略微添加些清水进去,原有的水不能换掉,尽可能使用到底,这其中的道理也说不清楚。如此反复浸泡三四天时间,当漤柿子的水变成红褐色的时候,柿子颜色变得更黄,柿子的涩味便没有了。
这时,把柿子捞出来啃一口,脆甜脆甜的,可尽情地享用它的美味。
有的人家把漤柿当馍吃。下地时,口袋装两个柿子。饿了,掏出来啃几口,着实顶饥。小时候,我也曾摘了柿子,在溪流中掀起小块石头,把柿子放进去,再压上石头,停四五天,掀开石块,扒出柿子,咬一口,居然像其他平常的水果一样,也有几许甜味。我曾为此窃喜,自鸣得意过。
柿子如果不这样漤,还有个办法,就是放在粮囤里、米糠筐或柴禾灰里,一周左右,涩味即可除掉。
柿子功效很多,它的营养价值在于,柿子富含B—胡萝卜素、维生素A及C,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柿子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7.2%,其中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及果糖,所以柿子很甜。柿子也含少量的蛋白质、脂肪及粗纤维。此外,也含有维生素B群、钙、钾、磷、铁、碘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所以,吃柿子对人体健康很有益。
柿子不仅营养丰富,是味美的果品,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虽然相比其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尚在其次,但足见其用途广泛。
柿子作为良好的药材,早已被收入《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医学书籍之中。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柿味甘、涩,性寒,归肺经。“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效。”新鲜柿子及柿霜,是物美价廉的天然保健食品,能清热解毒、润肺化痰、生津止渴、健脾益胃、止血润便,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胃病、慢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吐血咳血、口舌生疮、痔疮出血、便秘等有较好的疗效。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