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苏轼治水的故事,不仅有筑堤抗洪、修建黄楼等还有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
徐州有两座荆山,一座位于睢宁境内,一座位于经开区境内。经开区境内的就是我身后的这座山,西南东北走向,长有二里路,高179米,宋朝的时候,苏轼就到这里治过水,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从这座山下走过。
这条运河虽说年轻,却也经历了上千年的热议和四百多年的开凿,首先倡议打通这条河流的就是苏轼。
荆山,就是这座山,海拔高度179米,它和南侧的蟠桃山形成的山谷称为荆山口。
为此,苏轼写下一首诗,《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诗文内容:
“侧手区区岂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共疑智伯初围赵,犹有张汤欲漕斜。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犹有张汤欲漕斜”
汉代的时候,为了避开三门峡天险,将南方的粮食和物资转运到长安,御史大夫张汤上书给汉武帝,沿古褒斜道开挖运河,把褒、斜二水连接起来。苏轼言下之意,用开凿褒斜道的做法,把荆山东西两侧的河流连贯起来。
“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
路途遥远。即使绕了一大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来到这个地方,但为了百姓的生活还是值得的。
“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用褒斜道的做法,由于“地多乱石”,无法开凿,所以苏轼就问部下:“用车水的办法是否可以排涝?”涝灾面积过大,这种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因而遭到吴正字、王户曹两位报以雷鸣般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