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的苏轼文化(九)——苏轼与京杭大运河

作者:于克南

彭城七里的苏轼文化(九)——苏轼与京杭大运河

关于苏轼治水的故事,不仅有筑堤抗洪、修建黄楼等还有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

徐州有两座荆山,一座位于睢宁境内,一座位于经开区境内。经开区境内的就是我身后的这座山,西南东北走向,长有二里路,高179米,宋朝的时候,苏轼就到这里治过水,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从这座山下走过。

荆山和南面的蟠桃山连着,形成了一个山谷,西来的泗水遇到荆山之后往南流淌,那么东面的不老河遇到荆山之后,往东流淌,这两条河流就一直没有打通,到了明万历年间,也就是1585年的时候,这条河流打通,就是把泗水和不老河连到一起了,到了清朝,徐州人张胆花巨资在这河流上面建了一座桥,就以山为命名叫荆山桥。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徐州,都是从这座牌坊下面走过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介绍这座桥梁呢?因为当时这个荆山桥是中国东部第一条高速公路。从北京到南方都是从这里经过的,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

1958年,在不老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拓宽到河宽一百米。1985年,作为京杭大运河正式通航。可以说,它是京杭大运河最年轻的一段。

这条运河虽说年轻,却也经历了上千年的热议和四百多年的开凿,首先倡议打通这条河流的就是苏轼。

公元1078年秋天,荆山附近暴雨成灾,苏轼与同僚吴正字、王户曹前来视察,看到大片土地被雨水淹没,想到了汉代“褒斜道”的典故,假如在荆山下开凿一条河道把荆山东西的两条河流连贯起来,那么荆山东侧的涝灾就可以得到解决。

荆山,就是这座山,海拔高度179米,它和南侧的蟠桃山形成的山谷称为荆山口。

为此,苏轼写下一首诗,《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诗文内容:

“侧手区区岂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共疑智伯初围赵,犹有张汤欲漕斜。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侧手区区岂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
是说大雨瓢泼如注,用手是挡不住的,一瞬间千家万户都受灾了。

“犹有张汤欲漕斜”

汉代的时候,为了避开三门峡天险,将南方的粮食和物资转运到长安,御史大夫张汤上书给汉武帝,沿古褒斜道开挖运河,把褒、斜二水连接起来。苏轼言下之意,用开凿褒斜道的做法,把荆山东西两侧的河流连贯起来。

“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

路途遥远。即使绕了一大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来到这个地方,但为了百姓的生活还是值得的。

“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用褒斜道的做法,由于“地多乱石”,无法开凿,所以苏轼就问部下:“用车水的办法是否可以排涝?”涝灾面积过大,这种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因而遭到吴正字、王户曹两位报以雷鸣般嘲笑。

虽然苏轼的愿望因工程浩大没能实现,但是却体现了苏轼心系百姓和为民解忧的高贵品质。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