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著《道德经》包含的主要哲学思想有四个:矛盾的对立统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世界是演进的。
从今天来看,老子的这些思想,基本属于哲学常识。但是回溯2500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成型的文化体系,只有一些零散的文字记载,是经过当时最伟大的编辑孔子,对这些文字进行了系统地编辑整理成六经,即史书礼乐易春秋,然后才形成中国古文化体系的雏形。
老子长于孔子,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在那样一个文化拓荒的年代,老子能提出其道德经中所包含的任何一项哲学思想,他就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有人统计过,自《道德经》形成的成语就有八十多个。《道德经》成于洪荒,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时至今日,我们的许多日常思想和行为,都还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道德经》给我们划定的规范,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道德经》当初成书于什么载体上,龟甲还是竹简?不得而知,但是根据老子所处年代春秋,基本可以确定他当时的书写工具应该是竹简。截止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部《道德经》是出土于马王堆汉墓里的帛书版本。后世流传最多最广泛的是三国时期的王弼注本《道德经》。这两个版本,存在许多差异,甚至个别地方完全就是南辕北辙,汉本更具进取性,王本更贴近儒家。但是两个版本的差异并不影响老子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伟大,而且在这些思想方面两个版本是一致的。
《道德经》内涵广袤,如何学习理解它可能因人而异,那么《道德经》究竟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说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处于东周,东周由西周而来。西周的国都在西安,亡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这都是历史演绎,欲加之罪。其实质是周朝各封国的国力此消彼长,一些实力强大的侯国君主都有了称王的野心,于是就开始了周王室内部各派系力量相互争斗。周幽王没有能力来掌控局势,以致于荒废了朝政。碰在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节骨眼上,只能说周幽王倒霉,连当个混日子的太平王也不行,那就担责吧,落得个千年臭名。
西周灭亡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姬宜臼在周朝的封国申国的帮助下登基称王,把都城东迁至洛阳,称为东周。在别人的帮助下称王,这个王必定弱势,实则是周王室大权旁落,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从此走向衰微。
名誉上周朝,即东周被后来的史学家划分成了两部分,前半段称为春秋,后半段称为战国。春秋因当时各诸侯国热衷编写历史而得名,春秋就是历史的意思。历史这个名词是近代从日本泊来的。
春秋有五霸,下来的战国有七雄。老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他目睹了诸侯争霸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无尽苦难。此情此景,老子不可能无动于衷,他家是世代史官,对历史有着比一般人更多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回望历史,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痛,都因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起,那么反其道而行之,大家都不再争斗社会不就安静了吗?于是老子就提出了“无为”的理念。无为,就是不要争斗。不争斗怎么活呢,要顺其自然。遇到矛盾怎么办呢,要看到它的两面性,要采用其柔弱的一面。比如水,它既有柔弱的一面,也有惊涛骇浪摧枯拉朽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学习水最柔弱的一面,即利万物而不争,况且凡事都要取其弱。
老子把一切社会问题都归结到了国家体量的大上,比如春秋五霸,谁都想兼并别的诸侯国,建立更大的国家,大似乎成了万恶之源,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了。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与世无争。国家越小越好,小到陶渊明设想中的桃花源最好。一源一国,不争不夺,守得一片安静,从此不知今夕何夕,甚至连文字都可以不需要了,因为桃花源里就没有日历。
历史的发展趋势似乎就要证明老子的社会假说了,社会结构由周朝的一家,变成了春秋五霸,进而变成战国七雄,社会单元越来越小,老子心中的理想国就要变成现实了。然而历史却猛一下给老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战国七雄中的秦国竟然用一国之力灭掉六国建立起个统一的大国家,从此大一统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再也没有动摇过。尽管历史时不时地会左右摇摆,但是作为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文化却彻底根植到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从这点看,老子是错误的,他的思想是逆历史动势的,即是反动的。这里的反动是中性词,是个哲学概念,不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