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房(十一)

作者:缪荣株

胡大房(十一)

胡炳衡的夫人四老太陈启秀,是泰州名门旺族陈老爷的大女儿,是个教子育孙的大家闺秀。2007年11月8日,四老太在上海的四侄媳妇刘静宜写信给笔者说:“侄子、侄女那么多,都是四老太教育、培养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个个都不错,应该说四老太是个伟大的长辈。” 

四老太属虎,个子不高,体形显瘦,大眼睛,长方脸儿,养的孩子都像胡炳衡。四老太脾气慢。也许由于胡炳衡是个秀才,生意人,参加过安徽省议员选举,思想较开明,四老太受其影响,是胡大房里唯一剪着时髦的遮耳齐肩短发(俗称二道毛)的人。四老太50多岁后头发花白,由于生活困难,衣着很朴素,只是出去作客时,头上插一支红花。胡家四个太太中,四老太文化最高,白米、曲塘一带的人称四老太是泰州陈老爷(陈菩萨)家的。

解放前夕,由于兵荒马乱,胡家的几爿茶庄生意萧条,胡家的生活已经非常困难,住在泰州的胡增钰一家甚至穿衣吃饭都成了问题。四老太的儿子们事先为她准备了一口大寿材,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四老太不到泰州胡源泰茶庄拿钱家用,因为茶庄的钱是胡增钰四弟兄们“公堂”的钱,就将儿子们给自己准备的大寿材改成了小寿材,自己留了一口,一口卖了贴补家用。在上海的大侄子胡增鑫夫妇两人关系不好,四老太常常牵挂他们。在家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四老太仍然关心胡增鑫夫妇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上海物价飞涨,胡增鑫家生活困难。四老太经常派陆长江去上海给胡增鑫家送米送面。四老太怕大侄媳妇章春华没有零用钱用,就关照陆长江说:“如果大侄媳妇没有钱用,你给她,给她多少,回来我给你。”陆长江去上海章春华家时,章春华对她很客气,关照陆长江把衣服脱下来让她洗。

1946年初,四老太家胡大房被烧;6月,300多亩田被分;1949年,大儿子胡增麟娶的第二个媳妇程氏去世,二媳李文瑞妇也去世,丢下7个孙儿孙女,大的13岁,小的才两岁。几家茶庄相继息业,勉强开门的也不景气,一大家子人难以为生。租种胡大房田的周素琴在1950年看到四老太时吃了一惊:“四老太瘦得没得命!”

四老太为了维持泰州一家人生活,也许是出于无奈吧?在解放初期最困难的时候想到胡家的亲友和熟人。1950年秋天,四老太已经是61岁的人了,她从泰州来到白米镇孔庄村侄孙女胡树珍家。胡树珍家土改后分到了田地,吃的是上好的白米。四老太在胡树珍家玩了十多天,住在她家的东房间。每天早晨,胡树珍煎鸡蛋给四老太吃。四老太还喜欢吃烫嫩胡萝卜缨。佃户五奶奶送来了鸡蛋,有的送来了粮食,有的送来了钱……当地人有认识四老太的,就指责胡树珍的丈夫兰之渠:“你还把地主婆儿容在这儿收小租儿?” 兰之渠根本没当回事。最后走的时候,兰之渠用独轮车送她回了泰州。 后来,胡树珍从绩溪县板桥乡婆家回来,顺道到泰州看望四老太。四老太对胡增钰说:“我在她家十多天,恭维得不得了,留她在我家过几天。” 四老太家吃的是红糙米,还问胡树珍吃得习惯吃不习惯?后来,兰之渠将泰州胡家困难情况对熟悉胡大房的人一说,由于胡大房过去对佃户们收租不较量,以前的佃户都十分感念胡家的好处。他们听到胡家生活困难,就你送一点米,我送一点米,让顾宝旺推一小车米去泰州接济胡氏一家老小。

龙川村有个奕世尚书坊,是为胡氏明·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的。奕世尚书坊恩荣匾的下面,四只宝瓶托起的花板上,写有楷书奕世尚书,字体端庄厚重,行笔秀润潇洒。据考证,这书法出自明代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之手。“奕世”语出《国语 ·周语》“奕世载(记载、装载)德,不忝(辱,愧于)前人”是一代接一代的意思。相传什幺?当然是传德、传功,要做到光宗耀祖,不辱没前人。胡富、胡宗宪做到了这一点。在龙川胡宗宪府第里,还有一个一家人常看戏的地方叫“敦厚堂”。文征明还为胡府题匾“从善堂”。这是老祖宗告诫后人,为官为富要善盖一方,为人要敦厚。传到胡炳衡这一代,他的故居上有一副联楹写道:

俭为上孝为先修身为本

勤致裕善致庆和气生财

胡氏一族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一脉相承,都遵从这些传统道德。

在徽州,有关徽商的笑话很多,譬如有一则说的是,一位徽州人坐船到杭州做生意,带了一只咸鸭蛋在路上当菜佐饭,每次吃饭时只用筷子捣上一点点,舌头沾上点咸味就能三口两口把无菜的白饭吃完。有一天,他正在船板上吃饭,忽然刮来一阵急风,捣得只剩下个空壳的咸蛋从手中滑落,随即被新安江水淹没,这位商人叹息道:“风吹鸭蛋壳,财去人安乐,”聊以自慰。

胡炳衡在世的时候,节俭成家,下面说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姜堰到黄桥40公里。当地人有一句俗语:姜堰到黄桥,三十六个弯;姜堰到泰州,七十二条沟。胡家在黄桥、季市镇有茶庄,胡炳衡坐小车去黄桥、季市镇检查茶庄时,路上看到半块砖头,都要家里的车夫王四停车捡起来。从前,烧饭都是烧草。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锅灶口草根上掉下来的泥灰,清除到灰堆上去。胡炳衡在胡大房当家的时候,为了防止和在泥里有草上灰堆,用一张筛子放在灰堆旁,倒垃圾的时候要筛一筛,有1寸草都要捡起来。寸草不上灰堆,几个茶庄都是这样。有一次,胡炳衡看到儿子胡增麟在家里穿着绸缎做的鞋子,眼睛老是盯着,儿子不理解就悄悄的问母亲,母亲告诉儿子:“你又没出去作客,穿那么好的鞋干吗?”几个茶庄里除了账房先生晚上算账点油灯用3根灯草外,徒工们看书、习字只点1根灯草,第二天早晨起来,鼻涕全是黑的。

四个太太和儿女们的生活不及现在的普通老百姓。早晨,她们吃自己蒸的水糕饼、米粥、豆浆;中午青菜、豆腐。

胡大房的四个太太们虽为女流,但依旧秉承家风,积善行德,乐善好施,口碑很好。当地的人不管谁到胡大房去,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三老太都拿出来给人吃。进了腊月门,胡大房散粥。穷人家死了人,没钱买棺材的,胡大房做善事。胡大房的经济收入主要靠茶庄。佃户去胡大房交租时招待饭。过年时,佃户们来胡大房拜主人的年,主人招待两餐。

胡大房(十一)

缪荣株1944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姜堰名人》主编,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泰州历史学会顾问,华港镇下溪村荣誉村民。发表小说、散文近千篇。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