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奶奶说到做到,不几天就让邓西平向队里借了辆平板车,叫邓西平拉着向密林大队走去。
密林在邓南村看向西北,离成阴县城不远,和杨林一湖之隔,离邓南村也就十四五里路。不过路不好走,坎坷不平,邓西平怕平板车硬,底下铺了个蒲垫子,蒲垫子上面又铺上床被子,让奶奶坐上去了。邓西平问奶奶还硌得慌吧?奶奶说:"不硌。"于是他们就走了。
五月的秋河堤堰,茂密的杨柳,浓荫蔽日,凉爽的溜河风从西北一阵阵地吹来。奶奶不曾出门,这么多年没有回娘家了,这时心情特别好。她问这问那,走到杜家大桥时,她告诉邓西平:"一九四二年也是这个时节,你岳父带人就在这杜家东桥头打死鬼子十二个人,活捉两个人,带到花家湾家里她说她见过那两个鬼子。当时,她端饭给他们吃,他们不吃,只是哭。到了天亮时候,再到那屋子里一看,那两个日本人就不见了。你岳父后来回家时,我问他那两个日本人弄哪里去了?他说:'娘你问他们干什么?'那时候,你岳父咱们成阴县算是大官,手里掌握五六千杆枪,势力很大的。唉!你岳父要是不被日本人打死,现在也六十多了,他可是个美男子噢!"
奶奶一气讲那么多,过了杜家大桥,向前再走六七里,就到密林了。解放前,奶奶娘家也是密林的第一大户,有六百多亩土地。不过奶奶的父亲一生积德行善,和解放军交好,结识了杨少年的父亲,后来两个人结为儿女亲家。因此,解放时虽然划了地主,但和其他地主不一样,在备注栏里注上了开明二字。这样,共产党在执行财产分割时保留着充足的财产。
离密林还有二里路的时候,奶奶对邓西平说:"从前这些地都是她们家的地。每到这个季节,那一望无际的麦田,麦穗齐展展的,看到这些丰收在望的麦子,别提多高兴了。"
邓西平说:"奶奶,咱们进庄了。"
庄子里的地形都变了,奶奶根本不认路了,邓西平来过,他径直地走到朝陆生明家。陆生明也不在老宅子上住了。搬出来在庄北去成阴县的大路右侧盖了三间大瓦房。奶奶看着很高兴。
奶奶来到了大门前:"嗵嗵嗵"的敲门声,惊动了正在看书的舅舅。舅舅忙出来开门。令他难以想到的是,姐姐能来了。"
奶奶看了看房子,又看了家院子里和屋子里到处都干净整洁,立即心生快慰的说:"不错,不错。"
奶奶也不说客套话:"上次我让孩子们来的,没想到你居然给办成了,这次专门来,叫你得闲的时候去杨林,找杨少年要宅基地去,我们尽快盖屋,盖好后就搬来。我真的一天也不想再呆在邓南村了。"
陆生明有点难为情了,才刚刚把户口安上,你就问人要宅基地,这事靠谱吗?陆生明只是在心里想,在姐姐面前没说岀来。
陆生明说:"姐姐,你到底在邓南村遇到了什么麻烦,那么多年过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搬到杨林呢?"
姐姐说把花玲玉和邓西和打仗的事向弟弟叙述了一遍。陆生明听到后,也非常气愤,怪不得姐姐要急急忙忙要搬出来,看起来那邓南村还真是块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陆生明对姐姐说:"好吧!我明天亲自出面,去找杨少年给他讲明外甥女的处境,我想批块宅基地在他手里应该比安户口要容易点。"
姐姐陆树芬说:"那咱就说好了,我回去凑钱,你这边把地批下来,我们就在杨林盖房子,在邓南村实在过不下去,我们秋天就搬家。"
陆生明说:"姐姐,你不要这样急。你等我话好吧!"
"那行!"
说完之后,奶奶叫邓西平整理车子,说回去了。陆生明哪里肯让姐姐回去,这么多年没见面,不吃顿饭怎么能行呢?
陆树芬说:"咱姐弟俩还在乎一顿饭吗?你把宅基地给我批下来,比什么都好!"
1 0 5
陆生明从来不找杨少年书记办事,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来找杨少年两次。陆生明坐在他的对面闲啦呱中几次想提起都没好意思张口。杨少年看出了姐夫有心事就说:"姐夫有什么事你就说吧!只要我能办到的你尽管说。"
陆生明说:"少年,你听我把话说完。"
杨少年说:"你说。"
陆生明把姐姐陆树芬来求他的话原原本本地向杨少年说了一遍。当听到邓西和把花玲玉踢流产差点丢了性命时,杨少年愤怒了。他打断他姐夫的话说:"要是在杨林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一定叫他蹲牢去。"
陆生明说:"少年,你看能不能给找块地方,先盖三间屋子,实在不行就搬到你们杨林来。"
陆生明也没有想到,杨少年竟然一口答应了。说:"这件事我给办,一个星期我给办妥,想盖房子,我给找人施工,保证价格优惠,质量还好。"
陆生明说:"你这样说,那我就捎信给俺姐了,让她准备钱。等钱到位了你给安排好吧?"
杨少年说:"行!"
邓西平和花玲玉都没有想到舅舅的办事效率这么高,在邓西平和奶奶从密林回来的第三天就捎信来了,一切办妥了,准备钱吧!
这下子邓西平夫妻俩为难了,上哪里弄钱盖房子呢?奶奶问三间屋一个院带一间小锅屋一共能用多少钱?邓西平初步核算了一下,大概四百多块钱。
奶奶说:"好吧!我这里有二百多块钱。"
花玲玉说:"我那还有一百二十块钱。"
邓西平说:"这样还是不够啊!"
奶奶说:"这三百五十块钱先送给杨书记,让他们先用着,不够部分随后补齐。"
第二天,奶奶让孙女找平板车拉着她直接把钱交给了杨少年书记。杨少年很客气,一定要留她娘俩吃饭。被奶奶谢绝了。说去县城女儿家吃饭,杨少年说:"大姐,你放心三个星期内,我让施工队把房子给你建好。"
奶奶谢过了杨书记,又叫闺女拉着她朝住在成阴县文化馆闺女家去了。
花玲玉问:"去姑姑家干吗?你不是特烦姑夫的吗?"
奶奶说:"要账!"
花玲王有点纳闷了,姑姑啥时候欠奶奶的钱的,疑惑的她憋不住还是问:"奶奶,姑姑啥时候借你的钱的?"
奶奶说:"从她出生那天开始,一直到长大,你说她那天不花我的钱。现在我要点回来盖房子,不对吗?"
花玲玉这才恍然大悟,奶奶哪里是在走闺女啊,分明是在找姑姑麻烦。她想,那是她们母女之间的事,自己可不能多言噢!
奶奶这趟走闺女,获得满意的收获,花钱侠听说此事后对她母亲说:"娘,我出十分之一,给五十,不用还了。"
就因为这句话,奶奶把钱拿到手,一句话也没有和闺女说,而是转脸对孙女说:"走!"
花钱侠怎么留都没留住。
这时,已经中午了,太阳很晒人,花玲玉对奶奶说:"奶奶咱吃饭。"
奶奶说:"不吃饭,花那钱干什么?"
实在没有办法,花玲玉进了杂品店买了两顶斗篷,然后又进糖业烟酒公司门市部买了二斤桃酥,心想,饿的时候能充饥。
花玲玉给奶奶带上斗篷,取来一包桃酥,奶奶拿起一块吃了后说:"这桃酥真香。"然后就包起来了。
来到家后,奶奶急忙脱下衣服,就喊邓西平,邓西平正在锅屋烧开水,他带着邓花岀来。忙和奶奶打招呼,花玲玉舀水洗脸,走到邓西平跟前说:"我饿死了,奶奶吃了块桃酥,我没吃饭。"
奶奶到了,邓西平前把邓花领走了,嘴里咕噜地说:"就带大半天,你看把我家邓花脸上抹的,都是灰。赶紧给洗洗。"
花玲玉忙给邓花洗脸洗手,这时候奶奶打开那包桃酥,屋子里一人一块分了,剩下两块又包好。邓西平问:"奶奶你怎么不吃的?"
奶奶对邓西平说:"吃过了,又香又甜!"
1 0 6
吃过桃酥再吃饭.寡淡无味想吃辣咸。花玲玉说:"老邓给我找点干萝卜豆去。"
邓西平到坛子里抓了把干萝卜豆,浇上点香油,顿时那芝麻香气弥漫全屋,香油那诱人的味道,立即使人垂涎三尺。奶奶虽然牙咬不动,但她也捯了一粒放在嘴里,咬不动,她咂吧咂地说:"味道不错,还是老孟家的香油吗?"
花玲玉说:"是的,他们家的香油吃到瓶底都香。就因为他们家在制作过程中,没有放碱利油,所以,才香的。"
邓西平说:"邓北村那几家香油,就数孟凡歌的香油好,咱们家从玲玉生来福吃到今。一直都好。"
奶奶说:"西平,我给你钱,你明天到邓北村孟凡歌家买四斤香油,等房子建好后咱送给杨书记。"
奶奶拿来十块钱,邓西平不要,说有。
奶奶生气说:"西平,你还跟我作假,你哪有钱,拿着。"
邓西平接过钱说:"奶奶,没有钱,孟凡歌也会赊给我的,那人忠厚。"
说到这奶奶说:"西平,你得闲时给我写几封信,我要总动员,让我的儿孙们都凑点钱给咱们盖屋。"
邓西平问:"奶奶,差不多少了,不值得这样兴师动众的。"
奶奶看了看邓西平,有点不满地说:"盖房子是差不多少了,盖成了添置一些东西不花钱吗?再说,手里余点钱心不慌,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邓西平按照奶奶的口吻写了十一封内容一样称呼落款都不一样的信。不寄了出去,奶奶才安心。
反应最快的是在上颖工作的孙子。他给寄来五十块钱,后来陆陆续续地都给寄来了。邓西平略微算了一下,在这段日子里,奶奶陆续收到亲人们寄来有三百多块钱。
奶奶对邓西平说:"这些人全部都生活在城市,就你们生活在农村,你们是最困难的。这种情况,叫他们帮一把是应该的。"
邓西平说:"听奶奶的,你这样安排好是好,我觉得伸手问亲戚要钱很不好意思。"
奶奶说:"你们这些文化人啊!竟死要面子活受罪!"
六月里,是一年四季农村最忙的日子,夏收夏种夏管许多的农活都集中到来。往往这个时候天气开始炎热了。搳麦子煎熬那嗞味太难受了。花玲玉还有点耐力,邓西平却不行了,全生产队他割的是最慢的一个。人家快手割三趟,邓西平的一趟还剩十多米。无奈之下,花玲玉常常迎着给他割。割到地头,他不顾地头杂草丛生,不顾蚊蝇叮咬,大庹条的仰面朝天睡在地上,那种舒服的感觉美极了。
邓方知来到他跟前,看了看他说:"叔,还行吧!"
邓西平睁开眼睛说:"行!"
邓西平扒开他的手,手掌上的血泡都磨烂了,渗出粘乎乎的血水。邓方知说:"叔,你不要再割麦子了,你给社员送饭吧?"
邓西平说:"行!我听你的安排。"
花玲玉这些年确实被锻炼出来了。她知道割麦子如何分配体力,她知道捆麦子时能歇歇手腕能谢谢腰,她知道带瓶淡盐水,能补充因流汗过多消失的电解质,她还知道割麦子弯腰幅度不能大,不能吃得过饱,要感觉肚子撑得恍,弯腰一定要注意幅度,宜缓不宜快,快了,弯腰幅度大了,最容易得肠梗阻。一般的农民哪里懂得这些。好多人都觉得奇怪了,这花玲玉怎么这么能干呢?割麦子,赛过一个男劳力。一个男劳力割一亩地,她也割一亩。男劳力累得不行,她不有说有笑的觉不到累。花玲玉身体上感觉有点累,但是,她精神上轻松啊!她有自知,在邓南村她应该是幸福的。她想就现在,她敢说,在邓南村没有能够一个月之内能把户口迁到县城附近并投入将近五百块钱盖起一座房子的,而且她能。她知道在邓南村到目前为止,她们家文化是最高的。他的六个孩子长势喜人,这就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她花玲玉不仅感觉幸福,她是真幸福啊!
1 0 7
邓方知安排邓西平送饭,也是经过考虑的,因为生产队一年就两次管社员的饭,一次夏忙,一次秋忙。两次也就四个星期。邓西平说办事公道,就是花玲玉的碗,他也不会多给一点的。有人说花玲玉:"二嫂子,俺二哥这个人太呆板了,掌个勺子白答,也不多给你点菜。"
花玲玉越听别人这样说,她就越高兴。这正和说的人恰好相反,她就喜欢邓西平的呆板,说明邓西平公平。
有一天邓西平给队长请假去杨林了。恰巧队里中午吃红烧肉,那肉是按照每个人半斤猪肉制作的。可是,分到人后有人就盛一点汤汤水水,有人盛了一大碗,那个掌勺分肉的社员被肉汤泼了一头不说,有三四个人一齐打得鼻青脸肿。他对邓方知诉苦,邓方知说:"自找的,打就打了,明天还让邓西平分,最起码不会像你这样挨揍。"
邓西平到了杨林,杨书记陪着他到他们家盖房子现场看了。主屋已经建成了,杨书记考虑邓西平家人口多,就在正中间两侧偏房留了四个各二十平方米的大卧室,每个卧室都有一个大飘窗。主房盖得十分好。小锅屋也已经建成,工人师傅们正在磊灶台。邓西平忙给工人师傅们敬烟,杨书记问:"还满意吧?"
邓西平说:"可好了!"
杨书记说:"只要你没意见就行!我也就尽到责任了。"
然后,邓西平又说了许多感谢话就告辞了。
邓西平先给奶奶说了建房子的情况,奶奶说:"杨少年就会办事,当年他大,看重的是,办事能力强。所以,才推荐他当大队书记的。"
奶奶说:"好,西平等这农时忙完,你还得拉我去趟杨林,看看咱们的新房子行吗?"
"奶奶,看你说的,那还不应该的吗?"
六月二十号,邓南村三队就提前四天完成了夏收夏种的任务。是邓南村完成任务最快的先进生产队。在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里,邓方知无疑是"抓革命,促生产"的标兵。但是,有人反映说邓方知和"反革命分子"邓西平同流合污。有人说邓方知唯生产力论,有人还说邓方知欺软怕硬。这么多的问题,大队书记不能不找邓方知谈话。当然,谈话并不是批评他生产搞得不好,而是正因为生产搞得好才忘乎所以的。邓方知不服,和大队书记乒乓地干起来了。邓方知说:"说我对邓西平管理不严,近年来我那天不去他家监督他。现在可以说在邓南村所有'五类分子'中是不是邓西平是最老实的?"
书记被他说默不作声了。是的,邓西平是被改造得差不多了,从来不乱说乱动。看起来邓方知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不然邓西平也不会这样老实的。最后,书记给他送个顺水人情,对他说,今年全县夏收夏种的先进生产队就是你们队了,先进个人就是你。邓方知被这突如其来的先进高兴得不得了。好一会儿才对书记说:"谢谢了!"
"书记说,不用了!回去好好干。只要方向不错,其他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紧要,我就不说了。"
书记这次找邓方知谈话,对他印象特好,这小子有本事,有魄力,将来一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邓方知见到邓西平,把今天的谈话和盘托出。邓西平说:"这正合领导干部们的心意。邓方知说:"管他吗,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