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先祖发祥地,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祖先的智慧是我们前行的灯塔,我们时刻铭记他们的教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是祖先的延续,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不忘先祖,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祖先根在哪里,只有深深铭记他们的历史和付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坚定前行。
我姓徐,生我者父母,衍我者祖宗。祖宗衍之子孙,是为保存宗嗣,血脉不绝,没有祖宗,就没有我们,更没现在的幸福生活。
孝敬祖先,如同孝敬父母,父母的祖先就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浇水的时候,要连根一起浇,根深蒂固,枝叶自然茂盛,家族才能兴旺。我等生儿育女,含辛茹苦,亦是如此,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今天我等辛苦为儿为女,那祖先呢?他们也许吃的苦受的罪比我们还要多!他们是为了什么?我等又是为了什么???将心比心吧!
回顾历史,我们的先祖是伯益,我们的始祖若木是先祖的次子。始祖若木于夏代公元前2064年被册封为徐地,史称徐国,始祖若木传国44代,早期说自公元前2161年至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战败,存国1649年;根据中国的文化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夏与商的交接发生时间,夏于公元前2070年立国,夏启于公元前2064年册封徐国(即为2064年-512年失国)所以徐国存国为1552年。也是徐国比我国历代王朝和姓氏众多侯国及外国历代存国之最。
徐国自立国以来,至今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姓徐,我热爱研究徐氏历史文化,我重视徐氏谱牒研究和世系相亲相通,这是我的理念。也使我有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滿希望。
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姓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这个姓氏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国家——徐国。
说起徐国,首先要说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过程中,东夷族领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
伯益(公元前?–约前1973年),《尚书》称益、柏翳、伯翳,也称大费。嬴姓,大业之子。《史记》称大费(音鄪),有说伯益是山东费县人,大概是因为他居住在封国鄪地,且其后嗣以费为氏的缘故。是尧舜时代东夷族中重要首领,是龙山文化后期一个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的历史性人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
据《舜典》记载,伯益年轻时,因通鸟语,能调驯鸟兽,善于狩猎与畜牧。当舜询问大臣谁能胜任主管山泽草木鸟兽的虞官?大家都一致推荐伯益,舜善伯益之言,知益贤能,被舜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鸟兽多被其驯服。
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用火烧林木,驱赶禽兽开辟出平地,便利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开垦,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
说到伯益的才能,这要从大禹治水说起。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大地上特别是东部地区洪水泛滥成灾,致使饿殍遍野,人们痛苦不堪,为了治理水患,尧帝命令一个叫“鲧”的大臣负责实施,鲧用“障水法”,就是通过高筑堤坝的方式拦截洪水,然而这洪水却越拦越高,水患越来越大,历时九年,到舜帝即位时也未平息。由于鲧治水不力,舜帝便下令在治水现场的“羽山”将鲧就地处死。这个羽山就是在今江苏省东海县境内。现在羽山南面脚下还有一片湖水叫做“殛鲧泉”,当地人称其为“鲧池”。
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受舜命继续治水。禹汲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通河道引流而下的办法治理水患。
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道:“非禹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赞叹说,是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成功,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被赐姓嬴,还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大费拜受。生下两子:大廉和若木。
据史料记载,大禹治理洪水有功,帝舜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禹接受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即位后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为夏。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山峰)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禹为了尊重禅让制,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但是皋陶在禹帝死前就逝世了。皋陶死后,大禹把国内大政事务交予伯益具体执掌。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全权处理政务。伯益在辅佐大禹期间有哪些建树:
(1)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起到了农业的发展。所以说,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
(2)《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载,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4)提倡德治,提倡帝尧那样的仁德,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不要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
(5)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
(6)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在一次外出巡视中不幸病逝于会稽,临终时虽遗命传位伯益,按照尧舜的旧例遗命理所当然地伯益应该总管朝政。而实际上禹早就暗地培植其子启的势力,禹子启众心所归曰:“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启的手下纷纷造反“攻益”。禹崩虽授益,但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根基不牢,天下不服伯益,诸侯反而纷纷朝拜启。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然而,伯益是个高风亮节,淡于权位之人,在为禹守丧三年后,一心为国操劳的伯益对于启的野心毫无防备,主动仿效尧舜避让首领位置于禹子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阳(在河南登封市境内,其与嵩山山脉隔登封城和颍河相望)。
启子承父业,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社会。这不但改变了历史,而且改变了伯益所代表的东夷族诸多部落的命运。
史载,启与益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结果启杀了益,引起了“有扈之乱”,传闻益的尸骨安葬在河南商正丘宁陵。启世袭君主制国家,继承了王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公元前2070年启继位,为了永绝后患,将伯益杀死。伯益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正统继承人,辅佐禹治水有功,夏启于六年(公元前2064年)册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地,为徐国国君。
自次“嬴”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之一,后来源自嬴姓后裔的有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十四姓氏。
谈到徐国的初封地,众多徐氏宗亲很自然地联想到徐州,以为现在的徐州大地就是当年徐国的故土。其实。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封彭祖建大彭氏国。因为现在的徐州最早叫彭、大彭,后来叫彭城。
徐州师范大学赵明奇教授在《徐州府志》中载:“唐虞时代,在帝尧八十七年(公元前2333年间),尧封陆终第三子(篯铿)于彭(大彭国),篯铿亦称‘彭祖’”。初建十二州,铜山属大彭国。《竹书纪年》中载: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97年)大彭国亡。享国1036年。后称彭城邑、彭城县。东汉末年彭城才改叫徐州。而彭城改称徐州时,徐国已经灭亡好几百年了。
那徐国最初册封在何处何地的呢?
解放前,徐氏对徐国册封地知之甚少,研究的人也不多,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徐氏在启动续修家谱时,特别是1966年费县台子沟从墓葬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徐子汆鼎”,震惊徐人。才逐步在文化研究方面对徐国发祥地才逐步有所关注。
一、费县,原名鄪,鄪,是一个古字,古音读鄪。费县上古时期,为东夷部落首领少皞近畿之地,素称“皞畿鲁邑,琅琊沂州”腹地,亦为东夷古国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费县历史悠久,在地上地下保存的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调查,费县的古遗址、古墓群近900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4处,县级58处,县内重要文物保护点181处,古树保护单位25处。馆藏文物8000余件,其中出土的青铜器“徐子氽鼎”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太平寰宇记》载:“費”,古徐国初封肇基地,也是徐氏族人以国为姓的根脉发祥地。自1966年,在费县上冶镇南张庄乡台子沟村在修建水库约挖2米深取土时(现石龟西南侧)发现了一黑灰色的陶罐,下面又叠放着两个铜鼎和许多陶器,共出土有两件青铜器及大量陶器,其中一件即为“徐子氽鼎”。该鼎圆形、平沿、圆唇、索状立耳、腹部微鼓、圆底、马蹄开足,腹部饰有变形蝉纹,工整细致,下腹部外侧铸有“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九个铭文,字迹工整、笔画清晰,通高21.5厘米,口径24.3厘米,沿宽1.35厘米,腹深10厘米,重3200克,其印铸铭文与《尚书·费誓》相印证,字体工整秀丽,铸工精良,此鼎为周初青铜器系,理应为徐国王子赴蒙山祭祀时的祭器。对研究古徐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费县悠久的文明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徐子氽鼎”这件罕见珍品的出土,是徐国商末周初地理位置的明据。显示了二千多年前当地先民铸造青铜工艺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当时人类对大山河川的崇拜;特别是此鼎出土后,对考证与研究徐国及徐姓衍生发展的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省和中央文物部门有关专家曾专程来费县观看与研究。“徐子氽鼎”还曾先后在省博物馆和北京市博物馆展出,受到考古学家的重视。经有关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难得精品的出土,为费县悠久的古徐国初封文明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费县博物馆将“徐子氽鼎”这件罕见珍品作为镇馆之宝。
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1992年12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1页考证指出:现有徐国具铭铜器,国名徐字大多作“邑余”,地名添加邑旁的流行习惯。“余(徐)子氽鼎”和“余(徐)太子伯辰鼎”,徐字尚未添加邑旁,说明年代较早,这与它们的器形纹饰较早,正相契合。“余”是“徐”的本名。“徐”字,金文有时也写作“余邑”(左余右邑),隶变后写作“䣄”。徐国最初的地望即在西周鲁国之地,”徐子氽鼎”为何出土于山东费县,《山东费县发现东周铜器》认为,这是当年徐国王子去费地祭祀的遗物;也有学者推测是因徐国王室后裔返回徐国故地祭奠先祖之故。
“徐子氽”是何人呢?
山东古史学者李常松在《古代徐国地理位置考》说:“徐子氽事迹不详。从铸有青铜器铭文推知当为徐国国君。‘百岁用之’,古人称死曰‘百岁’,犹如今语‘百年之后’,证明此鼎是徐子汆的祭品,和“徐子氽鼎”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箭头等其他遗物,进而得出徐国古址早期在今费县、平邑一带的结论。”
湖北学者徐显之在《徐国纪略》中说:“约公元11世纪,二十八代君汆,即后人所称之徐渰(音:掩),建都于今山东蒙山南麓之费县、平邑一带。”在2012年,徐清义主编《中华徐氏文史通鉴》时,四川邻水县徐建维是副主编,他强调分析:“氽、渰的字形与字义相同。据此,对于上述三位学者的分析判断是成立的,可靠的,是令人信服的。
关于“子”的含义,一是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如:子、孔子、诸子百家;二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级,均为诸侯。鉴于徐国是侯国,国君当为诸侯,因而可以断定是因其系诸侯而得名,而不是因有学问冠之雅称。纵观四十四代国君的名讳,惟“渰”和“氽”字形、字音、字义相近,所以直言徐氽就是徐渰,是合乎逻辑的。
徐国历夏、商、周三朝,按照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断代工程结题,夏于公元前2070年建国,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存在四百七十年。古徐国于夏启六年(即公元前2064年)建国,至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存在1552年,共传四十四代国君。徐渰当于商末周初在位,距建国1000多年,因此,完全有理由推断徐氽就是徐渰。
尚书篇《费誓》由来:
《费誓》,尚书篇名,亦作“肸誓”(肸音,息)。费,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关于《费誓》写作年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鲁周世家》中说:“周公封地在鲁国,但由于周成王年幼,遂留于镐京辅政,将鲁国交由其儿子伯禽代为管理,三监之乱伊始,殷商诸国皆有反叛之心。鲁侯伯禽于成王即政元年封于鲁,居治曲阜之后,徐戎,淮夷一同起兵反叛,东郊边境之地不敢开辟。于是鲁侯伯禽率兵在鲁、徐交界处,前往征讨附近的淮夷、徐戎。史官记录下伯禽的告诫之词,写成《费誓》,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音希),作《费肸》。在防御前沿阵地,举行誓师大会。徐戎被鲁侯伯禽军队打败,因“遂荒徐宅”,被迫迁徙至泗洪、泗县淮水地域。
《费誓》尚书篇原文:
《费誓》,尚书篇名,亦作“肸誓”。费,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鲁侯伯禽受封于鲁国,徐、夷等部落不服从命令,相继作乱,鲁侯伯禽前往征讨,作《费誓》。内容少于通行版,应非全文。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穽,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馀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
《费誓》译文:
公说:“喂!大家不要喧哗,听取我的命令。现今淮夷、徐戎同时起来作乱。好好缝缀你们的军服头盔,系连你们的盾牌,不许不好!准备你们的弓箭,锻炼你们的戈矛,磨利你们的锋刃,不许不好!现在要大放圈中的牛马,掩盖你们捕兽的工具,填塞你们捕兽的陷阱,不要伤害牛马。伤害了牛马,你们就要受到常刑!”
“牛马走失了,男女奴仆逃跑了,不许离开队伍去追赶!得到了的,要恭敬送还原主,我会赏赐你们。如果你们擅自离开队伍去追赶,或者不归还原主,你们就要受到常刑!不许抢夺掠取,跨过围墙,偷窃马牛,骗取别人的男女奴仆,这样,你们都要受到常刑!”
“甲戌这天,我们征伐徐戎。准备你们的干粮,不许不到;不到,你们就要受到死刑!我们鲁国三郊三遂的人,要准备你们的筑墙工具。甲戌这天,我们要修筑营垒,不许不供给;如果不供给,你们将受到终身不释放的刑罚,只是不杀头。我们鲁国三郊三遂的人,要准备你们的生草料和干草料,不许不够;如果不够,你们就要受到死刑!”
这就是鲁侯伯禽在鲁、徐边界召开攻击徐夷发表《费誓》的全文。徐夷败后才迫使南迁到苏皖北部泗州、泗县建立的徐国。
通过“徐子氽鼎”出土文物佐证和历史《费誓》记载,进一步厘清了古徐国的来龙去脉。正如,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的徐氏文史研究学者朱成勇先生强调:“确定和认可古徐国初封在费县地域,一是有从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徐子汆鼎”佐证;二是具有“司马迁在《费誓》中的全文历史记载;三是有地方文史记载就足以证明费县是古徐国初封发祥地和徐氏族人的根脉发祥地,这是不可置疑。这就是徐国、徐人的‘正本清源’。如果没有这三点,那都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解放前,徐氏对徐国册封地知之甚少,研究的人也不多,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徐氏在启动续修家谱时,才逐步在文化研究方面对徐国发祥地才逐步有所关注,特别是1966年在山东临沂市费县上冶公社南张庄乡(今名东蒙镇)台子沟村。修水库时挖出的青铜器“徐子氽鼎”为国家一级文物。才逐步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近些年来,从网上看到的说什么:“中国历史上有六个徐国发祥地”,现摘录如下:
第一说、徐夷是东夷的一种,最早属河北夷,后来东进属山东夷,再后来南下属淮夷。徐夷最早首次出现是在5000年前出现于河北燕山以南,在唐山市遵化县的徐吾山一带,这就是最早的徐国发祥地;
第二说、徐夷南迁到河北徐水县一带这是第二个徐国发祥地。
第三说、说什么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一带有徐戎,因戎与夷是不同,这是笫二个徐国发祥地。
第四说、之后徐夷迁至山东北部费县、平邑地域一带,属于东夷的一支,建立了嬴姓徐国。“余(徐)子氽鼎”在费县的出土。司马迁在《尚书·费誓》书序中有:“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鲁侯伯禽作《费誓》。”徐国屡屡败退,被迫南迁到泗洪、泗县一带。
属淮夷,这就是笫四个徐国发祥地。
第五说、徐国在费县西北鲁、徐交界地,徐国遭受到鲁侯伯禽多次征讨,徐国第第二十九代“彦”和第三十代“训”被周所逼,举国南迁到泗洪、泗县一带。传至第三十一代31世“绥”,周昭王拜他为列国侯,公不受。而传位于诞。隐居之泗州平原县二十里东徐里山中。配姜氏生一子诞。第三十二代“诞”在西周穆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史称偃王)。配姜氏生二子,宗、衡。
第三十三代“宗”――偃王攻周,周楚胜徐,周穆王念偃王行仁义,在当地深得民心,复封偃王其子“宗”为徐子爵。公元前921年,周共王时,三十六国奏乃父身既遁,周共王便复封“宗”受国颍川侯,让他继续管理徐国。为徐国第三十三代国君。配羌氏,二子仁、仕。 “训”到第32世“诞”史称(偃王)。周穆王主政无道,意不在天下。诸侯及群臣多有怨言。偃王在九夷三十六国拥戴下,积极备战与西周抗衡。穆王联楚攻徐,偃王被迫北走彭城(今之徐州)武原东山下(武原县在贾汪汴塘一带。一直为彭城郡武原县。隋开皇十一年废,入楚即彭城郡。武原之名消失,五代时地归下邳(今邳州邳城西(泇口)、戴庄、岔河、车夫山、燕子埠。),这就是笫五个徐国发祥地。
第六说、偃王弃国出走后,将长子“宗”及随之民众等避居武原。穆王见偃王深得人心,对他避免流血之举所感动,赦免反周之罪,便复封“宗”为徐子,后改封为“颖川侯”,继续管理徐国。这就是第六个徐国。所以才有考古挖掘良王城遗址。这就是笫六个徐国发祥地。
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三月。楚国因平王听信佞臣费无忌谗言,密书守将司马奋阳杀掉世子,义士司马奋阳与伍奢不忍杀之,且合谋放走世子一家三口,伍子胥一夜之间白了胡须过了昭关,投到吴国报平王杀父、兄之仇。此时早已臣服于楚的吴国,因得于齐人孙武(原《孙子兵法》作者)和亡臣伍子胥的协助而强大,吴阖闾三年反叛了楚,攻并属于楚的一些臣国。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帏幕,徐国力求中立,且与吴国保持良好关系。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丧,便使其弟掩余、烛庸率师伐楚之六(今安徽六安县东北),吴公子光为求王位,谋于专诸,刺杀王僚。在国内发动了宫廷政变,称王阖闾。在前线作战的掩余逃亡到徐国,烛庸逃亡到钟吾国(江苏宿迁北)。阖闾大怒.命令徐国杀掉掩余,命钟吾国杀掉烛庸。可是,两国都没有执行他的命令,却放走了二位公子去投奔了楚国。楚还封二位公子于舒地。于是,阖闾于公元前512年举兵北伐,攻克了舒地,杀了掩余和烛庸。吴王阖闾并活捉了钟吾国的国君。吴王对徐虽有联姻之好,但国家的利益毕竟要大于亲谊。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2年又以三分之一的兵力征伐臣服于楚的徐国,徐国君章禹领兵固守,以待楚军来援。
《左传·昭公三十年》载:江南吴国君阖闾和伍子胥见徐城坚固,攻打不易,吴王残忍地决定使用筑堤引水灌城淹没徐国都城的办法,使徐国一蹶不振,徐君章禹知守不住,领着妻子求夫差保留国土,夫差不准。徐君为救民于水火,被迫断其发,携其夫人(朱氏),以逆送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楚国为了牵制吴国。才对徐君章禹“示好”。楚昭王使司马沈尹戍奉命率兵救徐,与徐君途中相遇,急挥军与吴作战,章禹之子融死于国难。吴军退去。楚国没有真心也不敢过分保护章禹,就把章禹安顿在楚国东北边陲夷邑(即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的地方。至此,后徐国自西周穆王时期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承袭国君有:宗、仁、宏、希、尫、恭、畅、永、思、强、亘、章禹共十二代,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冬,徐国为吴所并。自此失去国号。实为中国和世界存国之最。之后,章禹徙至江西南昌。他死葬何地何处?二千五百多年,史书未曾有过记载和传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打败,求和于吴。勾践返国乃苦心焦思,尝胆明志,转弱为强。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伐吴,章禹之孙简公佐越相助,于东周元王三年十一月,吴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大破吴师,囚吴王于姑苏山(今苏州西南),吴灭。徐国后裔虽报了灭国之仇,但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自此之后,国已不复存在,再也无回天之力了。
三、根据上述“六”个徐国之说,我曾委托唐山市徐涛专程到唐山遵化县的徐吾山一带去查正,结果那里没有什么文物佐证,也没正史佐证。另据河北太原市徐玉彩到河北徐水县、山西清徐县查询都是县名,也没有历史和文物佐证是徐国之地。
对于第四和第五及第六这三个徐国之地,费县有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徐子汆鼎”佐证;二是有“司马迁在《费誓》中的全文历史记载;三是有地方文史记载,就足以证明费县是古徐国初封发祥地和徐氏族人的根脉发祥地;泗洪县古有张墩古墓群,解放后江苏历史博物馆曾在半城考古过,而且还有徐偃王众多的历史记载,这是徐国第一次徏迁的历史依据;彭城是个古老的彭国,历史悠久。偃王北走彭城武原,早年武原是为彭城郡所辖,五代时有五个地方归下邳。曾考古挖掘出梁王城和九女墩等众多文物和历史佐证,也是徐国最后一次迁徙,直至国不复存在。
古人常讲“树有根兮水有源”,万物皆有本,那么我们也会去思考我们的“本”在哪里。也就是这样,才逐渐衍生了根的观念,更衍生了家的观念。家谱序言里常见“国有史,县有志”,就连一个社会存在的行政地方都在寻自己的根,作为平凡的我们也有必要去寻自己的根,修自家的史。
尊祖与追孝这两条互为因果关系的道德纽带作用,是有着至高无上的报本追远、尊祖敬宗的精神和有家族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有了这些精神支撑,才能使整个家族走向睦族昌盛;才维系着宗族成员的责任,而宗族成员也有支持和听命宗子的义务。反之,凡家族淡薄祖宗,孝道失恒,族群观念冷漠,人群道德水平低下,族群必然是四分五裂,内斗不停歇,必然失去家国之风,导致家族文化衰弱。所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支柱,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力量,没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就没有一个民族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