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与今运河有很大区别,今运河也称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简称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古运河朝代不同略有差异。
古代陆上运输只能靠人畜之力,速慢量小,消耗甚大。所以大宗货物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于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明清两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三。
历史上,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各朝代开凿的运河水道以及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到洛阳的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首都大兴,向南到余杭。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元世祖忽必烈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改建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历朝历代对大运河不断的进行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2014年,京杭大运河作为古运河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代君主在后代人眼里都有明君昏君之分,唐太宗大概属于前者,隋炀帝(杨广)如果说他是明君很难站住脚,说他暴君昏君支持者甚多。历史都是后人写的,隋炀帝疏通开挖运河,对当时经济发展来说,可能洗掉一点暴君色彩。伟人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赞美人民的智慧,但也不能忽略帝王之功。
隋炀帝也有历史功绩,不仅仅只是开挖运河,其他功劳有待历史学家评说,此文只说运河。
应该说隋炀帝追求好大喜功个人享受的时候,也兼顾了民众利益。因为他在营建东都的工程还没有完工,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就开始了,征调民工数百万,男丁不够就征发妇女充当徭役,日夜加紧苦作,民工死亡率之高,历史多有记载:《资治通鉴. 隋纪四》云:“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十之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成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可见当时劳役之苦。虽开挖运河成功,但是,足有一将成名,万骨朽之理。后人读史至此,多有感慨,认为隋炀帝不开挖运河,隋不至于二世而斩。这种说法过于片面,读史必须公允,开挖运河有尧舜之功,隋灭亡不能仅仅从开挖运河找原因。后之来者常常拿开挖运河说事,一代明君李世民曾拿隋炀帝做过几回例子,有一次他对侍臣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此可谓高层论断,也许是太宗以史为镜,知兴替之理。其只知其一,不知开挖运河对唐以及后代之漕运之功,说隋炀帝开凿运河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也不为过。
杨广一生仅五十岁,他对中国古代历史所做贡献不仅只是开挖疏通大运河,简言之,他开凿运河,改革官制,重定律令,改革赋税,开拓西域,创立科举,重视教育,繁荣文化,功不可没。宋人陈昂对大运河在经济上的积极作用,大有中肯评论,他的《隋河论》有言:“渭浚治之病民,游观之伤财,乃天之所以亡隋,然使隋不兴役财,以害其民,则又安有今日之利。”唐代诗人皮日休大赞隋炀帝,“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唐宋之民对隋炀帝的评价可谓拨云见日吹糠见米,虽为底层布衣之论,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也是人民书写的,并非帝王之专利,所以我们呼唤历史的公允,不以一种评价覆盖另一种评价,不以一种偏见而掩盖全貌。
往事越千年。隋炀帝驱徭役兴东都之举,苦百姓凿运河之利,不知身后有政治经济之作用,更不知开凿运河的伟大意义,然而运河不言,阅尽千古。流光溢彩的运河与运河文化,立于世界之林,傲视群芳,与伊利、阿尔贝特运河媲美,与长城坎儿井金字塔比肩,可谓殊荣至极。
评论列表(5条)
运河运来的,当然不是单一的,细品美文,清晰多了,感谢大师奉献。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唯有运河之水,日夜奔流,造福两岸百姓!
扬州的繁华也因为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
拜读黄老师大作,为先生洗炼的文笔,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而击节,为对隋炀帝历史功绩评价之大胆、客观而赞叹。期待先生新作。
很有见地的一篇文章,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