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房(二)

作者:缪荣株

胡大房(二)

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清初布衣诗人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1618-1684年,东台县安丰镇人)《宿白米村》诗:

                 黄叶树头下,北风溪上凉。

                村孤愁独夜,人老适他乡。

                水店飞萤入,秋田晚稻乡。

                故林望不见,葭菼暮苍苍。

  诗人描绘白米镇风光,虽是农村自然景观,却传达着经济发展的信息。从地方史视角看,吴嘉纪这首诗勾勒出白米镇300年前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地位。说明白米镇是稻米主产区,农业非常发达,又是水陆交通的一个交汇点。据1876年(清光绪二年)4月17日,29岁的日本海军中尉曾根俊虎第四次来中国,他乘船在老通扬河里航行,观看河两岸的景象。日记中写道:

四月十六日,星期日。从如皋县到塘湾镇一点以后来到一个名叫大白米的小村 (今姜堰市白米镇。笔者注),其时看到右边有一个署衙,竖着的旗上写着“抽厘助饷”四个字。从此地前行数里,经过一村,名叫马戈村(今姜堰市白米镇马沟村。笔者注)。右岸无树,亦无人家,耕地漠漠,绿色接天。左边是一条长堤,长堤上柳绿桃红,间有茅屋点点。

这就是胡沇源初来前后白米的样子。同姜堰一样,白米的粮食市场也很发达,至1939年,有粮行36家,占了白米商业的半壁江山。那时的白米老通扬运河里舟楫林立,街市上人流如潮,当时仅陪客女就有三五十房,成天花天酒地热闹非常。因此,苏南和皖南一带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一镇之地,路贯东西,水汇南北,物兼水旱,财通八方,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于白米实不过誉。白米古称蒲津。有副对联反映了白米的繁荣:

                  蒲津街里人来人往人碰人

                  上官河中船至船去船挨船

  明代万历《泰州志》(1604年前后编修)中,白米镇就是姜堰境内五个古镇之一。所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欣然题词:“江淮古镇白米。”1848年左右,徽商有识之士胡沇源离开东台镇方谦泰茶叶店后,慧眼选择了来白米经商,安家落户。与他同时到这里的还有一家从安徽省青阳县来的,姓鲍,名永寿,鲍家开的是香店,店号叫“鲍隆兴”。

  白米镇的外地商人多,到了胡沇源的儿子胡树铭手上,胡、 鲍两家为了团结各地商人,发起买下了朱氏祖屋,作为安旅堂。地点在白米镇的东北角,有12间两进房两嵌厢的青砖小瓦的宅院,大门楼的门楣上,镶嵌着一块石刻,上面有“安旅堂”三个大字,两旁有年月日记录和同人公立等字样。 安旅堂原是白米朱家的。朱家祖上曾有人身入黉门,在太平天国期间,为逃避兵祸,从江南搬迁到白米定居的。在江南,朱姓家族拥有万贯家财。在白米镇上,朱家的房子占了一大半,有田地近600亩。朱家有个4间楠木厅,里面有两根合梁传说是皇帝赏赐的。这楠木厅只能住有官职的人,无官职的人住在里面就不太平。但是楠木厅里只要放一口棺材,平民老百姓住在这里也平安无事。朱家传到朱仁官的曾祖父朱光慈的手上,家道渐渐地败落下来。朱光慈吃喝玩乐,每天坐着独轮车,带着厨师出去赌博,常常一夜就输一张田(合15亩),因此将家中田地和房产逐渐卖出,安旅堂的房子就是朱光慈手上卖出的祖屋。卖到最后,朱光慈自己住在花园书房,里面连中柱也没有。胡沇源父子,联合鲍永寿等徽帮及苏南一带的18家商家合资买下作安旅堂。1933年,在胡沇源的三孙媳妇手上开办的白米胡裕泰茶庄的房子,也是租用的朱家的,现在产权仍然属朱仁官。

安旅堂除了供各地商人处理商务外,还为徽州旅外商人服务,路过白米的外籍商人到白米来,供给他们一宿两餐,没钱回家,还可以提供路费。安旅堂内设“丙舍”,停放旅外人员的棺柩,帮助死者家人把棺柩运回原籍安葬。安旅堂还供奉了商人们的祖宗牌位,胡、鲍两家由于是发起人,胡家又是主股,两家的祖宗牌位供奉在朝南的正厅里。胡沇源的侄孙胡炳仁一家一段时间在安旅堂居住,侄重孙们多了,安旅堂住不下,也曾在附近租房住过,侄重孙胡锦绶就出生在安旅堂。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6条)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09-21 15:30

    @刘波涛(汹涌) 目录

    序 王忠裕
    立足姜堰
    胡大房
    三元桥
    胡氏家谱
    胡氏四兄弟
    胡源泰·胡震泰
    李文瑞
    李文保
    童年
    中学时代
    马庄行
    荒唐岁月
    胡静之之死
    葬父
    房子的风波
    叔舅方希平
    胡·洪两家
    胡·丁两家
    干亲
    涛涛,泰州人民欢迎您
    后记
    跋陆普舜
    大事年表
    参考资料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09-21 06:40

    煌煌巨著,呕心沥血21年(2002一2023),采访了许多人,有老人,有胡氏家人,有姜堰及附近地域的人,亦有安徽绩溪及附近人,行程叠加计肯定有上万公里,地方有几十处,人员逾千人。自费,个人名义;退休后,年龄大,一目;采访时有时还遭拒等等,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胡锦涛和姜堰》这本人物传记大作,为历史留下了不应该遗忘的伟人,因为这是《本纪》!看《跋》,初步了解了缪老的写作过程,实在太不容易了!作者具有司马迁之笔力,亦有蒲松龄之毅力,更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精益求精的精神,至今,听到知情者言,看到相关胡家真实史料,辄仍在补充、充实,让巨著更加完善,这种求实精神,这种毅力,这份责任,这种执着,这种对历史、对伟人热爱的情怀,这种对今人和后人的大爱和教育之情,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敬仰不已。伟人曾要求写闻一多赞,李公朴赞,朱自清赞,我们也应该写缪荣株赞!陆普舜的《跋》,实际也是对缪老的赞!领袖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属于历史,也属于未来。缪书记用心血写成这本真实,真情,真诚,真挚的人物传记,它的作用和价值,无论怎么地高度评价都不为过,时间越久,这本书的光芒将愈加璀璨,并将在时空的变化中,会发出越来越夺目的光辉。一一泰州陈堡中学李树楚校长强][玫瑰]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09-20 20:59

    《胡大房》是《胡锦涛和姜堰》家族史中的一篇。2002年,在姜堰坝口老人角学蒲松龄采风,第一次听到白米碱场小学校长黄稳成说,胡家四代人生活在胡大房。我立马和姜堰文化奇人丁正元骑车去胡大房,找胡家的长工顾五儿子顾锦余调查,收获颇丰。以后,我去过近80趟,视为我家的东花园。

    2006年,我和妻采访101岁的黄吉氏时,开始走进她窄小的房间,不忍闻尿骚气。但是为了完成重任,我们努力忍住了,而且靠近她,坐在铺边,第一次弄清胡家四代人住宅地叫胡大房。

    此文已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每周五文学栏目加编者按发过。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09-20 20:36

    历史鉴证,需要历史的痕迹记录。它不是文艺作品,可以杜撰,歪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忠于历史的手笔去完成,这不是功利,而是对历史负责,功德无量。繆老,您辛苦了,致敬。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09-20 20:32

    22年和妻幸福采访,进行开发式旅游,徐徐拉开胡氏家族史的帷幕,並受其中华民族胡氏传统家风家训的熏陶,提升品德,向优秀的共产党员目标渐进。[玫瑰][玫瑰]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09-20 20:31

    老兄这种精神令人钦佩[强]一一长耳(颜世贵,原《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