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房(一)

作者:缪荣株

胡大房(一)

从姜堰市城区沿328国道东行10公里,至元和桥(原三元桥)下车,沿建材路向北,就到了白米镇白米村28组(原腰庄大队一队)。从公路北行200米,就到了胡大房(家有长子,国有大臣,按胡锦涛大爹胡炳荣的称谓),当地人又叫胡家花园(按胡大房秀丽风景的称谓)、胡家套、胡家舍、胡家垛子、胡家圆沟(按胡大房四周庄河地形的称谓),胡家庄屋(按胡家庄田称谓)。在胡锦涛高祖胡沇源未来之前,这儿在历史上曾叫做王家庄。

住在和胡大房一沟之隔的西边丁家巷(原腰庄大队四队)的丁为章说,胡大房的人和丁家巷的30多户人家红白喜事都有人情往来。丁为章祖父丁长胜去世时,他还记得记事簿上还写着胡大房的名字。

白米镇紧靠着老通扬运河和姜海公路(328国道),西边是马沟,早在元朝就创设了官设的驿站——急递铺,东边与海安县曲塘镇毗邻,相距6公里,素有泰州东大门之称。穿镇而过的姜海公路东连沿海,西通内陆,成为上河(通南平原)与下河(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分界线;依镇而流的老通扬运河南达长江,东入黄海,北接淮河,江、淮、海三水在此交汇,浇灌出了一片土质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以盛产大米而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社会上有“金白米,银马沟”之说。

白米为何取这个名呢?又是何时叫白米?史书上未见明确记载。解放初《江苏地名录》云:“县城东10公里,相传六百年前此地特产‘晚金籼’,被列为贡品,故名。”按时间推算,600年前当在元末明初。而据民间传说,古时候的米叫桃花米,顾名思义,颜色是红色的。到了唐朝时,读书人称为“红粟”。据说元朝时泰州有一位州官下乡巡视,到了白米这儿,地方官吏设宴款待,可州官对美酒佳肴不感兴趣,端起饭碗,却不由得馋涎欲滴。原来白米出产的大米属带粳性的籼型稻米,品质精良,色泽白中显青,晶莹圆润鲜发亮。米粒形状细长,腹白小。煮出的饭粘度适度,胀性强,油性适度,米不断腰,具有绢丝光泽,香气横溢,吃起来滋润芳香,富有糯性。煮出的饭未开锅就闻到一阵阵饭香,吃起来香喷喷,软绵绵的。煮出粥来比里下河地区产的米能多结两层膜子。州官过去吃的是红米饭、红米粥,现在吃到白米的米,不禁连扒数口,赞叹不已:“好米!好米!”他问这是什么品种?地方官吏一时讲不清楚,就找来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告诉他,这是本地的特有品种,名叫“金籼”。州官连吃三碗,吃完后,亲自作了番调查。他发现白米的大米,享有较高的声誉,由来已久,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大力兴修水利是分不开的。

老通扬运河横穿白米境内,把整个白米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大片稻田都集中在河的北岸,一字排开,东西绵延约20华里。由泰州城向东至白米一带有30多条引水口,引长江水灌溉农田。白米就有大小涵闸十几座,可见白米地段灌溉枢纽的稠密。这些涵闸,牢固结实,作用巨大,可抗旱、可排涝,旱涝保收。每道涵闸口子通道长约丈余,两边均用直径近1尺的巨大杉木打桩。可至千年不会腐朽。桩是一根靠一根,两排约数十根竖桩,腰间再用大杉木方固定,保证哪怕落差丈余的水流也冲不垮两边的泥土,质地之固,叹为观止。不要水时,或可插上闸门或堵塞涵洞,可放可收,灵活机动。难怪有人赞誉为“都江堰”。

稻谷是特别喜湿、喜温、喜光的作物。白米所处的地域环境,完全满足了这几方面的要求。白米南距长江不过数十公里,有东姜黄河直接引江水灌溉,江水为甜水,水质优良。“梅伏”季节,大小涵闸洞开,水稻沐浴在湿甜之中,饱饮江水。干旱年成,江水低落时,则以淮水为主,水质也较好。水稻的栽植,无干旱之忧。即使有海水倒灌,每当此时,大大小小的涵闸关闭,拒咸水于境外,保证了白米的稻谷,永受江水或湖水的孕育,得天独厚。此外,白米东距黄海,不过数十公里,深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夏季雨水充沛。特别是“梅雨”季节,大量降水,满足了水稻生长的需要。白米地处东119°48′-120º18′,北纬32º20′-32º22’之间,属北亚热带,日照在13个小时以上,温度30°C左右,雨、热、光同期,对水稻的分蘖发棵极为有利。

白米的土壤处于上下河之间,既不是上河地区刮风上天的飞沙土,也不是里下河地区的黏土,而是介于中间的一种夜潮土(白天干层以粒状为主,有机肥施得多,有机质在1%左右,轻壤质,保肥性略高于沙土,具有多量毛管孔隙,夜间转潮,保墒力好。这种夜潮土全县仅为1.83万亩,占总面积的1.86%),对土质结构进行化学分析,富含钙、镁、钾、磷等养分,最适宜水稻生长需要。再说白米地区的地势,属锅沿地带,地势不高不低,高易干旱,低易涝,除特大自然灾害一般淹不到,旱不掉,地势环境十分优越。

有了长江水灌溉,又有了适宜于水稻生长的好土壤,于是就在这里大力发展优良品种金籼的生产,使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米粮仓”。后来这个州官把金籼米进贡给皇帝,皇帝吃了,也大加赞赏,查问这是什么地方出产的?州官回禀:“产米之地还没有名字呢,恭请圣上赐名吧!”皇帝赐名“白米”。从此,金籼米成了贡米,白米就成了这里的地名。

关于“白米”,民间还流传一副对联,也颇有影响。传说,明末通州有两个举子,乘船赴京赶考,途经白米,准备停舟吃午饭。这时,一只白鸡在岸上引颈啼鸣,一举子站在船头,随口吟出“白米白鸡啼白昼”,并呼唤另一位举子对下联。同来的举子,绞尽脑汁, 对不出下联。船驶离白米行到姜堰西郊一个村庄,已近黄昏,岸边有一只黄狗对船狂吠,一问,这个地方叫黄村。这位举子灵机一动,猛然想起了下联“黄村黄狗吠黄昏。”后来,这两位举子到达京城,双双高中。

无独有偶,在胡沇源的老家也流传着几乎相同的民间对联故事:一个书生考秀才,先生上联曰:“白狸寺白鸡啼白曦。”书生愣了半天对不出来,在先生的启发下,才对出了:“黄牛村黄狗吠黄昏。”因此先生给了他个“附生秀才”,即秀才之末等,民间称“半秀才”。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花林春的头像
    花林春 2024-09-18 17:19

    看了《胡大房》才知白米是这么个来历,长见识了,缪先生知识丰富,很多农业知识是第一次听说,他能尾尾道来,如数家珍。这样的文章多读,是有好处,会使你学到很多不知道的东西。